European Radiology:病變大小對血管壁MRI定量測量再現性和放射組學特征的影響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3-02-21

血管壁磁共振成像(VW-MRI)能夠以高空間分辨率和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直接觀察到血管壁及其病變,已被越來越多地用於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以確定顱內狹窄的病因。總所周知,評估顱內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患者的斑塊負荷和易損性對於風險評估和指導臨床管理至關重要。此外,VW-MRI可顯示出夾層中的內膜瓣、雙腔或壁內血腫、脈管炎中的壁層炎症或moyamoya病的負重構等特征。

雖然VW-MRI的厚度測量可以識別早期動脈粥樣硬化或疾病進展,但以前的研究表明,通過手動和自動測量,準確和精確的壁厚測量受到VW-MRI臨床上可行的空間分辨率和血管病理的複雜幾何形狀的限製。同樣,盡管試圖開發自動和半自動分割工具,但VW-MRI上壁層病變的分割仍然具有挑戰性,在進行放射組學分析時應考慮這一點。放射組學將成像數據隱蔽為高維定量成像特征,最終成為構建診斷、預後和/或預測模型的變量,對基於分割的放射線組學特征的可重複性評估是在臨床實踐中實施放射線組學的先決條件。以前的研究報道了VW-MRI中放射學特征的重現性,但僅限於檢查顱內動脈粥樣硬化,並報道了兩個審查者之間的放射學特征的類內相關係數,但沒有研究評估病變大小對VW-MRI中放射學特征的可重複性的影響。

近日,發表在European Radiology雜誌的一項研究探討了各種顱內動脈疾病中VW-MRI的定量測量和放射學特征的可重複性,評估了病變大小的影響並確定了可重複的放射學特征。

本項回顧性單中心研究納入了251名接受三維渦輪自旋回波T1加權圖像的顱內動脈粥樣硬化、夾層、動脈瘤、Moyamoya病和脈管炎患者(平均年齡53±12歲;128名女性)。測量了病變厚度、體積和信號強度,並提取了157個放射學特征。通過計算一致性相關係數(CCC)和高於預定CCC的放射學特征的比例來評估定量測量和放射學特征的觀察者內部可重複性。根據病變大小(二元比較和分層為5組和18組)評估定量測量和放射學特征的可重複性。

當按病變厚度和體積分層時,厚度測量的CCC總體上是連續增加的。按病變厚度和體積分層時,放射學特征的CCC中位數和CCC>0.85的放射學特征的比例總體上連續增加。厚度≥2.5 mm(CCC中位數,0.97 vs. 0.89,p < .001;CCC>0.85的比例,88.5% vs. 59.6%,p < .001)和體積≥50 mm3(CCC中位數,0.97 vs. 0.88,p < .001;CCC>0.85的比例,90.4% vs. 59.0%,p < .001)的病變的放射組學特征可重複性更高。基於強度的統計學特征在最薄和最小的病變中仍然是最具有可重複性的。

本項研究表明,盡管基於強度的放射學特征仍然是可重複性最高的,但VW-MRI中厚度測量和放射組學特征的可重複性受到病變大小的影響。較小的病變大小可能不利於VW-MRI中定量測量和放射學特征的重現性,在分析時應考慮到這一情況。

關鍵字:血管壁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