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研究報告稱,膳食碳水化合物和心血管疾病(CVD)之間的關聯可能取決於碳水化合物的質量,而不是攝入的數量。本研究旨在評估膳食碳水化合物的類型和來源與心血管疾病發病率之間的關係。次要目的是研究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脂蛋白亞類中甘油三酯的關係。
研究共納入110497名英國生物庫參與者,他們在基線時沒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有≥2次(最多5次)/24小時飲食評估。采用多變量調整的Cox回歸法來估計中位隨訪時間為9.4年的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所導致的總心血管疾病(4188例)、缺血性心髒病(IHD=3138例)和中風(1124例)的風險,以及模擬的飲食替代的影響。在26095名有核磁共振(NMR)光譜測量的參與者中,研究了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與脂蛋白亞類中血漿甘油酯的關係。
結果顯示,碳水化合物的總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的結果沒有關係。遊離糖的攝入與總的心血管疾病(HR,每5%能量的95%CI,1.07;1.03-1.10)、IHD(1.06;1.02-1.10)和中風(1.10;1.04-1.17)呈正相關。纖維攝入量與總的心血管疾病成反比(HR,95% CI每5g/d,0.96;0.93-0.99)。用全麥澱粉替代5%的精製穀物澱粉的模型與總心血管疾病(0.94;0.91-0.98)和IHD(0.94;0.90-0.98)呈反比,用非自由糖替代自由糖與總心血管疾病(0.95;0.92-0.98)和中風(0.91;0.86-0.97)呈反比。遊離糖的攝入與所有脂蛋白中的甘油三酯呈正相關。
由此可見,較高的遊離糖攝入量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所有脂蛋白中較高的甘油三酯濃度有關。較高的纖維攝入量以及用全麥澱粉和非自由糖取代精製穀物澱粉和自由糖,可能對發生心血管疾病有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