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貞醫院核醫學科張曉麗等研究發現,SPECT和PET評估冬眠心肌聯合心髒磁共振成像(CMR)測定左室室壁厚度,可改善對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危險分層。
該研究回顧性納入於北京安貞醫院在2周內行門控SPECT、門控PET和CMR檢查且診斷為缺血性心肌病的患者75例。
磁共振測定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室壁厚度<4mm的心肌節段定義為極薄心肌。
根據冬眠心肌範圍(冬眠心肌節段占左心室麵積的百分比)和極薄心肌節段數,將患者分為四組:A組(冬眠心肌範圍≤10%、極薄心肌節段數<2個)、B組(冬眠心肌範圍≤10%、極薄心肌節段數≥2個)、C組(冬眠心肌範圍>10%、極薄心肌節段數<2個)、D組(冬眠心肌範圍>10%、極薄心肌節段數≥2個)。
A組、B組、C組、D組分別有13例(17.3%)、14例(18.7%)、21例(28.0%)、27例(36.0%)患者。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7歲,男性69例(92.0%)。
中位隨訪31個月,11例(14.7%)患者死亡,A組、B組、C組、D組的累積生存率分別為100%、100%、84.0%、63.5%。
多因素Cox回歸分析顯示,冬眠心肌範圍聯合極薄心肌節段數是預測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HR=3.578)。
作者指出,該團隊既往研究發現,有冬眠心肌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如果未接受血運重建治療而僅采用藥物治療,預後較差,心原性死亡率較高。
STICH亞組研究顯示,冬眠心肌與心髒搭橋術後是否獲益無關。但該研究采用SPECT和多巴酚丁胺負荷超聲心動圖評估冬眠心肌,並未采用評估冬眠心肌的“金標準”——PET心肌代謝顯像。
該研究中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極差(CMR檢查示,LVEF為25.1%),合並嚴重的心力衰竭,中位隨訪31個月,總死亡率達14.7%。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對於改善這些高危患者的預後極其重要,而如何精準評估冬眠心肌和梗死心肌極其關鍵。
該研究采用SPECT心肌灌注顯像和PET心肌代謝顯像來評估冬眠心肌,結合CMR評估極薄心肌,利用這些不同影像學手段各自的優勢,可改善對該類患者的危險分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