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ropean Radiology:如何實現心肌病心肌纖維化的早期檢測?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3-02-10

非缺血性擴張型心肌病(DCM)是心髒移植手術的主要適應症之一,也是全球心力衰竭(HF)最常見的原因,估計發病率為10萬分之40,1年發病率為10萬分之7。在成人DCM患者中,1年的死亡率為25-30%,50%的生存率約為5年。心髒性猝死(SCD)仍然是DCM患者長期不良預後的主要原因,占所有死亡的30%。SCD通常由室性心律失常或機電分離引起,植入式心髒除顫器(ICD)通常用於預防SCD。目前的指南建議射血分數(EF)<35%的患者植入ICD;然而,在DCM患者中,EF>35%時可能會發生SCD。因此,決定ICD不能隻基於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需要更好的指標來檢測潛在的心肌損傷。

通過心髒磁共振(CMR),晚期釓增強(LGE)-CMR是評估DCM心肌纖維化的有效和可重複的方法,通常發生在心肌中壁,是預測SCD或心髒移植的一個優於LV射血分數的強大而獨立的指標。然而,目前的CMR技術不可能檢測到心肌的彌漫性微細纖維化,且隻有約30%的DCM患者在CMR上顯示LGE。

在評估彌漫性心肌纖維化方麵,CMR中的T1 mapping和細胞外容積(ECV)與金標準的心內膜活檢有很好的一致性,並且與LGE不同,其不受圖像對比度的局部差異影響。

近日,發表在European Radiology雜誌的一項研究將CMR上沒有LGE的DCM患者的心肌T1值和ECV與正常對照組進行比較,評估了存隱性心肌纖維化存在以及LGE陰性的DCM患者心肌組織特征與LV功能和LV擴張之間的相關性。

本項研究包括了41名沒有LGE的DCM患者和79名健康對照組。使用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對兩組患者的T1和ECV進行了比較。使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評估了組織學和功能參數之間的相關性。

與對照組相比,DCM組的平均原生心肌T1和ECV明顯更高(分別為P≤0.001)。多變量邏輯回歸顯示,ECV(平均值、最小值)、LV射血分數(LVEF)和LV舒張末期直徑(LVEDD)是LGE陰性DCM的獨立判別因素;LVEF、LVEDD、ECV平均值和ECV最小值的曲線下麵積(AUC)分別為0.97、0.96、0.88和0.68。在DCM組,LVEDD和LVEF分別與ECV呈正相關和負相關。LVEDV指數和LV收縮末期容積(LVESV)指數與原始T1和ECV呈正相關,而LV應變的絕對值與ECV呈負相關。

本項研究表明,盡管CMR上沒有LGE,但DCM的早期心肌纖維化可以通過延長原始T1和升高ECV來檢測。除左心室功能障礙和擴張外,ECV是DCM的一個獨立預測因素,可用於區分正常心肌和LGE陰性的DCM。此外,原始T1 和ECV與LV擴張和功能障礙呈線性相關。

關鍵字:心肌病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