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簡介
患者老年男性,76歲,3年前接受冠狀動脈造影(CAG)+經皮冠脈介入(PCI)治療,術後長期規律服用冠心病二級預防藥物,包括抗血小板製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製劑(ACEI)和調脂藥物等。2010年3月,患者因心房顫動接受射頻消融術治療,術後口服胺碘酮、華法林等藥物。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10餘年、冠心病史2年餘以及糖尿病史1年餘,無煙酒等嗜好。
患者接受多項實驗室檢查,具體結果如下:肌酸激酶(CK)103 U/L,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35 U/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28 U/L,血肌酐(Cr)89 μmol/L ,總膽固醇(TC)3.42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2.01 mmol/L,甲狀腺功能、血常規等指標均無異常。
診斷
1. 冠心病 心功能I級 2. 高血壓病2級 極高危組
3. 2型糖尿病 4. 心房顫動 射頻消融術後
治療方案
1. 阿司匹林腸溶片,口服100 mg 每日1次;雷米普利片,口服 10 mg 每日1次;辛伐他汀片,口服40 mg 每晚1次。
2. 二甲雙胍片,口服 500 mg 每日3次。
3. 胺碘酮片,口服200 mg 每日3次,應用7天後改為200 mg 每日2次,持續7天後再次減量,改為200 mg 每日1次;華法林鈉片,口服 3 mg 每晚1次,根據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劑量。
藥師分析
兩藥合用致橫紋肌溶解風險升高
他汀類藥物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製劑,被廣泛用於預防和治療高脂血症和心腦血管事件,其主要副作用為肝酶異常和肌病,常呈劑量依賴性。作為廣譜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的臨床應用也較廣泛。目前已有多篇文章報告,辛伐他汀與胺碘酮合用可使患者發生橫紋肌溶解的風險升高,該不良事件一旦發生,除肌肉損害外,患者還可能出現嚴重腎損害,甚至進展為腎衰竭並發生死亡。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已多次就辛伐他汀與胺碘酮合用的安全性問題發布警告,並要求修改說明書增加黑框警示,以提醒臨床醫師警惕兩藥合用的風險。本例患者患冠心病,曾因心房顫動接受射頻消融術,其用藥方案包括辛伐他汀與胺碘酮,因此有必要對患者住院期間以及在院外的治療過程進行藥學監護。
肌病發生的危險因素
誘發肌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以下幾種:① 應用大劑量他汀類藥物;② 聯合用藥,包括他汀類藥物與貝特類調脂藥、CYP3A4底物或抑製劑合用;③ 存在多係統疾病,如慢性腎功能不全、糖尿病;④ 甲狀腺功能減退;⑤ 老年患者(尤其是年齡大於80歲者)和身材瘦小者;⑥ 其他因素,包括處於圍手術期、急性病毒感染、嚴重創傷等。
作用機製
辛伐他汀與胺碘酮合用時,患者發生橫紋肌溶解的風險升高,該結果在體內和體外試驗中均已得到證實。其作用機製為,胺碘酮經CYP3A4代謝產生去乙基胺碘酮,後者與CYP3A4結合形成中間代謝產物從而導致CYP3A4失活,減弱了CYP3A4對辛伐他汀的代謝活性,使辛伐他汀血藥濃度升高。在辛伐他汀劑量超過20 mg/d時,上述風險顯著升高。
藥師建議
本例患者為老年男性,合並有多種基礎疾病,且聯合應用他汀類藥物與胺碘酮,具有多個發生嚴重肌病(即橫紋肌溶解)的高危因素。因此,建議臨床醫師應減小辛伐他汀的使用劑量(不超過20 mg/d),或者選用其他不通過CYP酶代謝的他汀類藥物(如普伐他汀),以降低患者發生不良事件的風險。
處方醫師接受了臨床藥師關於修改醫囑的建議,將辛伐他汀的劑量減小至 20 mg/d。
用藥教育及隨訪
由於存在個體差異且患者應用維持劑量胺碘酮的時間不同,即使調整藥物劑量仍不能排除聯合應用辛伐他汀20 mg/d和胺碘酮200 mg/d時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因此,臨床藥師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了用藥教育,告知其存在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風險,並提醒患者在用藥期間注意肌肉乏力、肌痛、尿液顏色異常等早期症狀,同時應定期(至少每月1次)就診,以監測肝腎功能、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甲狀腺功能等相關指標。
對本例患者,臨床藥師進行了隨訪,隨訪期間患者肝酶正常,CK、Cr等指標無明顯變化,無肌痛、乏力等症狀,亦未發生其他相關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