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訓,近日,複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仁傑教授研究團隊帶領博士研究生駱會歡和博士後張慶麗,在一項40餘萬人的前瞻性隊列研究中發現,空氣汙染可增加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的多重共患風險。這一研究成果為評估與空氣汙染相關的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疾病負擔,以及製定相關健康促進策略提供了新穎的科學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柳葉刀子刊《電子生物醫學》(《eBioMedicine》)上。
陳仁傑介紹,隨著社會老齡化的加速,個體同時患多重疾病(共病)的風險逐漸增加,由此給患者個體、家庭以及醫療衛生係統帶來極大的負擔。因此,識別共病的危險因素具有重大公共衛生學意義。近年來雖已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報道了空氣汙染物對單種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然而,空氣汙染物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2型糖尿病、缺血性心髒病、中風)的關聯研究卻極為有限。更重要的是,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發生發展曆經多個階段,而空氣汙染物對心血管代謝性共病各個發展階段的影響卻尚不清楚。
圖為空氣汙染物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發展軌跡的關聯
為解決上述問題,陳仁傑研究團隊利用英國生物銀行40餘萬名參與者數據組成的大型隊列,著眼於細顆粒物、二氧化氮長期暴露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發展軌跡的關聯探索,開展了這項前瞻性研究。該隊列於2006–2010年完成受試者招募和基線調查,並隨訪至今。基於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疾病自然史,研究團隊將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發生發展分為若幹階段,即從無任何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到發生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再到心血管代謝性共病,最終死亡。而後,采用多狀態模型,解析空氣汙染物對心血管代謝性共病不同進展階段的影響。
在約平均12年的隨訪過程中,13%的受訪者發生了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其中11.4%進一步發展為心血管代謝性共病,而患有共病的人群中約24%最終死亡。
結果發現,空氣汙染物暴露對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發展的多個階段均存在負麵影響。細顆粒物年平均暴露水平每增加1.3微克每立方米,或二氧化氮年均濃度每增加9.9微克每立方米,個體發生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從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進展到多重共患病、從首個心血管代謝性疾病進展到死亡,以及未經任何心血管代謝性疾病即死亡的風險等,將分別增加2%–6%不等。
圖為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發展軌跡及各階段人數
進一步研究發現,空氣汙染物在同一階段對不同疾病的影響存在差異。例如,空氣汙染物促進2型糖尿病進展為共病的風險,比促進缺血性心髒病和中風進展為共病的風險大。此外,空氣汙染促進共病的風險在老年人、男性、過度飲酒者以及社會經濟水平較低者中更為明顯。
該研究首次解析了空氣汙染物長期暴露在心血管代謝性共病進展全過程中的影響,提示空氣汙染物是心血管代謝性共病多個發展階段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結果提示,清潔空氣行動可能有助於心血管代謝性共病的一級和二級預防,減輕老齡化相關疾病負擔。
論文鏈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35239642200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