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億人存在頸動脈斑塊,用什麼藥能逆轉斑塊嗎?

作者:佚名 來源:醫學界心血管頻道 日期:22-06-19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會主動定期去體檢。很多人並無明顯臨床症狀,卻發現有頸動脈斑塊

確實,頸動脈斑塊在人群中已經十分常見,據2020年Lancet子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數據,目前我國有將近2億人患有頸動脈斑塊,其中年齡40歲以上的人群中,頸動脈斑塊的檢出率超過40%!那麼這個“不痛不癢”的頸動脈斑塊是何方神聖,我們究竟該怎麼辦呢?

什麼是頸動脈斑塊?

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特征性表現。對於其如何形成尚存在爭議,目前多數學者支持“損傷-反應學說”,即頸動脈斑塊是動脈對各種各樣內膜損傷作出反應的結果。

從肉眼上看,頸動脈斑塊是動脈內膜隆起的白色或黃色橢圓形丘(圖1)。根據病理解剖,可將頸動脈斑塊進程分為4期:脂紋期、纖維斑塊期、粥樣斑塊形成期及繼發性病變期(包括斑塊內出血、斑塊破裂、血栓形成、鈣化及動脈瘤形成)。

在臨床上頸動脈斑塊可分為穩定斑塊和易損斑塊,其中易損斑塊的定義多參考2003年Naghavi提出的標準,遺憾的是臨床實踐中發現的頸動脈斑塊多屬於易損斑塊。

頸動脈斑塊從何而來?

雖說隨著年齡的增長,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血管最終的“宿命”,但是實際上多種危險因素能夠促進斑塊的早期形成和加速斑塊的沉積。

通常來講,頸動脈斑塊的危險因素可分為可調控和不可調控兩類,其中不可調控因素是指非後天努力可以改變的,如年齡、性別及遺傳因素等,而可調控因素則剛好與之相對,鑒於不可調控因素的不可逆轉性,接下來主要來看一下可調控因素部分。

2019年一項薈萃分析探討了頸動脈斑塊的可調控危險因素,納入了1962年至2018年的76項相關性研究,共涉及48847名參與者,結果顯示9種危險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血症、高血壓、高尿酸血症、吸煙、代謝綜合征、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與頸動脈斑塊的存在有顯著相關性,其中4中危險因素(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壓和高尿酸血症)可使頸動脈斑塊的風險提高至少30%。此外負性情緒、社會經濟壓力、酒精、空氣汙染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等5個因素也與頸動脈斑塊的存在有關。

值得注意的是,經常熬夜也與頸動脈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2019Nature雜誌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指出大腦可分泌多種激素,能夠控製骨髓中炎症細胞的產生,從而有助於保護血管免受損傷,而這種抗炎機製受到睡眠的調節,如果經常睡眠不足或者睡眠質量不佳的話,這種機製就會失效,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

很顯然,上述這些危險因素將是我們預防和治療頸動脈斑塊的重要靶點。

頸動脈斑塊該怎麼處理?

頸動脈斑塊一旦形成,是不是隻會進展不會減輕?是不是即使治療,最好的結果也隻是穩定住斑塊?也許這是許多患者,甚至部分醫生對頸動脈斑塊的刻板印象。實際上隨著醫學的進步以及對疾病認識的深入,目前在真實世界和臨床研究中都已經觀察到頸動脈斑塊逆轉甚至消退的病例!在這裏就跟大家傳授一些逆轉頸動脈斑塊的獨門秘籍吧。

秘籍一:改善生活方式。戒煙戒酒(不是限酒),適量和有規律的體育運動,控製體重,飲食上應控製熱量、低脂、低糖、低鹽,注意補充纖維素和飲水,同時避免熬夜,保持積極正向的心態和情緒。

秘籍二:幹預各種危險因素。1)高血壓:頸動脈斑塊合並高血壓患者應將血壓控製<140/90 mmHg,如果可以耐受,應盡可能控製在130/80 mmHg以下;2)糖尿病:對於糖尿病患者,應控製糖化血紅蛋白在7.0%以下;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適量補充葉酸。

秘籍三:強化血脂管理。由於斑塊的核心是脂質,所以強化降脂、嚴格控製膽固醇水平是逆轉斑塊的關鍵之一(圖3)。現有研究表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控製在2.0mmol/L以下,多數斑塊將不再繼續增長;將LDL-C控製在1.5mmol/L,大多數富含脂質的動脈斑塊將可以逐漸縮小!

基於這些研究數據,所以近年來先後更新的血脂指南均對膽固醇目標值水平做出了更嚴格的建議。在強化血脂管理中,他汀是首選藥物,在此基礎上可聯合依折麥布、PCSK9抑製劑等。但需要強調的是,並不是每個頸動脈斑塊患者均需要啟用降脂治療,通常需要考慮整體心血管風險才能決定是否應用。

關鍵字:頸動脈斑塊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