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頻導管消融已成為房顫的一線治療策略,然而術中操作會增加圍術期血栓形成的風險。
目前國內外中心多采用房間隔穿刺前後立即注射首劑負荷劑量肝素,術中結合患者體重和活化凝血時間(ACT)監測結果不間斷肝素抗凝的方案,維持ACT在 300~350 s的有效抗凝狀態。
但是,這種抗凝策略因未考慮不同術前抗凝藥物對基礎 ACT 的影響而存在缺陷。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季玲、施姣姣等進行的研究顯示,該策略下達比加群抗凝的房顫患者術中整體ACT達標率顯著低於華法林組。
這提示該群體圍術期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潛在風險增高,應考慮適當增加首劑肝素量以提高該組圍術期抗凝效果。
這項研究共納入行射頻消融術且術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療的房顫患者163例,其中86例使用華法林,51例使用達比加群,21例使用低分子肝素。
這裏的有效抗凝指,接受至少 3 周標準劑量達比加群(110 mg,bid)治療或華法林治療且術前 INR在標準範圍(2~3)的患者;低血栓風險(CHA2DS2-VASc 積分≤1分的男性,≤2分的女性)患者術前予以低分子肝素(那屈肝素鈣注射液 4 100 U,q 12 h 或依諾肝素鈉注射液 4 000 U,q 12 h)連續抗凝 3 d。
所有患者術前均不停用抗凝治療。
結果顯示,這些患者的基礎ACT,使用華法林者最接近有效範圍,而且與使用達比加群和低分子肝素者的基礎ACT 值有明顯的差異 [ 分別為(187.0±35.5) s、(137.6±27.8) s、(115.8±10.3) s]。
在現有的術中抗凝策略下,所有患者首劑肝素後活化凝血時間(ACT)達標率(First-ACT%)、穿間隔後 1 h ACT達標率(1 h-ACT%)分別為 44.3% 和 56.9%。
這提示,在現有的參考體重、依據 ACT 監測給予肝素的術中抗凝策略下,患者術中的抗凝有效性遠遠不足。
此外,與達比加群組及低分子肝素組比較,華法林組的 First-ACT% 及 1 h-ACT% 明顯升高,而 ACT首次達標耗時和術中肝素總量明顯減低, 達比加群組及 LMWH 組相似。
既往研究提示,口服抗凝藥物種類與術前基礎ACT 及術中 ACT 達標率存在相關性。
還有研究顯示,ACT 達標率和術前最後一次服藥時間與手術間隔時間相關。最後一次給藥時間距離房間隔穿刺越短,ACT 首次達標率越高。
而既往研究證實,ACT 的達標率與圍術期無症狀腦損傷(SCIL)的發生亦相關。
華法林持續有效給藥被證實可以保證圍術期的有效抗凝療效,同時不增加出血風險。
而當前研究顯示, 為達到與華法林組一致的術中抗凝效果,達比加群組及低分子肝素組術中肝素用量,尤其是與圍術期血栓形成高度相關的房間隔穿刺操作後,首劑肝素負荷量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