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中年朋友跟在後台谘詢,他與他的父親都有高血壓,他自己是“低壓”高而“高壓”正常,他的父親是“高壓”高而“低壓”正常。他聽人說,在高血壓中,“低壓”升高的危險性更大。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血壓中的“高壓”與“低壓”,其實是兩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哪個升高了都危險。不過如果硬要比較的話,“高壓”升高的危險性要更大一些。
一、“高壓”與“低壓”是怎麼形成的?
血壓中的“高壓”(即收縮壓),指的是心髒在收縮時血管內的壓力。心髒收縮泵出血液時,人體的動脈有彈性,會擴張容納血液。此時血液對動脈血管壁壓力的最大值,就是“高壓”。
血壓中的“低壓”(即舒張壓),指的是心髒在舒張時血管內的壓力。心髒在舒張期停止泵血,剛剛在心髒收縮期擴張的大動脈在自身彈性下開始回縮,繼續推動血液流動。此時動脈血管壁對血液壓力的最低值,就是“低壓”。
當大動脈血管發生硬化的時候,彈性下降,擴張容納血液的能力減弱,心髒就需要用更大的力量才能把血泵出去,此時表現的就是“高壓”升高。動脈硬化的情況常見於老年性高血壓,而且因為動脈硬化,擴張能力下降,在舒張期時回彈的力量就會減小,表現為“低壓”正常或下降。
當外周的小動脈收縮、痙攣時,會導致大動脈在彈性回縮時阻力增大,此時表現的就是“低壓”升高。但是如果此時大動脈血管沒有硬化,可以正常擴張容納血液,此時心髒泵血的阻力不大,表現為“高壓”正常。這種情況常見於中青年人的高血壓。
二、高血壓可以分為3種情況
第一種,“高壓”正常,“低壓”升高。此種血壓常見於中青年高血壓,大動脈血管彈性正常,隻是因為外周小動脈收縮,阻力增大而使“低壓”升高。此階段經過積極控製血壓,消除外周小動脈的收縮,很可能恢複正常的血壓。
第二種,“高壓”與“低壓”同時升高。此種血壓被稱為“經典高血壓”,說明心髒泵血的阻力還有外周小動脈的阻力都增大了。此時心髒的功能,動脈係統的彈性尚可,通過長期保持規律服藥,可以控製血壓,預防並發症的發生。
第三種,“高壓”升高,“低壓”正常。此種血壓是老年性高血壓的典型特征,說明大動脈硬化程度高,不能維持足夠的“低壓”,對心、腦、腎等器官供血能力下降。此階段的血壓對降壓藥的敏感度降低,是高血壓並發疾病高發的階段。
三、“高壓”與“低壓”哪個升高更危險?
相關的研究證明,“高壓”每升高10mmHg,或是“低壓”每升高5mmHg,都會使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增加50%。也就是說,血壓中的“高壓”與“低壓”,是兩個獨立的危險因素,它們的危險程度基本是一致的。但“高壓”升高常見於老年人群,引發的疾病也更加嚴重,所以實際上高壓升高的危險性,要比“低壓”升高大。
其實用“高壓”減去“低壓”,所得到的脈壓差,更能代表高血壓危險性的大小。正常人血壓的脈壓差在30~40mmHg之間,最低不低於20mmHg,最高不超過60mmHg。
如果脈壓差小於20mmHg,意味著外周阻力很大,重要器官供血不足。當脈壓差大於60mmHg,則意味著出現了動脈硬化,脈壓差越高代表血管越“硬”,也就越危險。
四、總結
總結一下,無論“高壓”升高或是“低壓”升高,兩者的危險程度是相同的,都需要積極進行控製。大多數人的高血壓,都是沿著“中青年高血壓——經典高血壓——老年性高血壓”的路線發展,越早治療,受益越大。大家一定要關注自己的血壓,保護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