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冠脈介入術後,有些患者縮短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雙抗治療)療程(<12個月)更有益,而有些患者延長雙抗治療(>12個月)可能獲益更大。
5月18日,阜外醫院竇克非、徐波等在Circulation心血管介入子刊上發表的一項前瞻性觀察性研究提示,在接受冠脈介入治療的無保護左主幹病變患者中,術後12個月內未出現臨床不良事件、出血風險較低者經個體化評估後,延長雙抗治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P2Y12抑製劑)可顯著降低缺血事件發生風險,同時不會增加有臨床意義的出血事件。
作者強調,對於出血風險較低而血栓栓塞風險較高、經選擇的左主幹病變患者,介入治療後延長(>12個月)雙抗治療(該研究的證據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可能有一定作用,但應在仔細評估每例患者的出血風險和缺血獲益後做選擇。
他們認為,該研究結果為左主幹病變患者雙抗治療的優化提供了新的見解,也為未來開展更大規模的隨機臨床研究提供了線索。
該研究從阜外左主幹PCI注冊登記數據庫中回顧性納入於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登記的4561例因左主幹病變置入冠脈支架的患者,患者接受雙抗治療12個月後是否停用,由經治醫生權衡患者的缺血和出血風險以及考慮患者的意願後作出個體化的治療決策。
術後12個月時,3865例患者未發生缺血和出血事件,其中44.7%繼續接受雙抗治療(97.7%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術後3年時,與雙抗治療≤12個月的患者相比,雙抗治療>12個月的患者發生主要終點事件(死亡、心梗、支架內血栓形成、中風)的風險降低了41%(2.6% vs 4.6%,校正後HR=0.59),死亡(0.9% vs 3.0%)、心血管死亡(0.5% vs 1.7%)、心梗(0.8% vs 1.9%)、支架內血栓形成(0.4% vs 1.1%)發生率均顯著降低。
上述兩類患者中3年關鍵安全性終點事件(BARC 2、3、5型出血)發生率相似(1.8% vs 1.6%,校正後HR=1.07,95% CI:0.65~1.74)。
注:A:主要不良心腦血管事件;B:BARC 2、3、5型出血;C:全因死亡;D:心梗;E:確定的和很可能的支架內血栓形成;F:中風
雙抗治療>12個月(橙線)和≤12個月(藍黑線)的患者中各終點事件的發生率比較
亞組分析顯示,延長雙抗治療對於主要終點和關鍵安全性終點事件的影響,與患者的臨床表現、高出血風險、P2Y12抑製劑、左主幹分叉病變PCI方法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