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美國巴爾的摩約翰斯·霍普金斯醫療中心的科學家們就發現,由於男性與女性的心髒大小、免疫係統區別以及荷爾蒙激素不同,導致心髒移植後果“男女有別”。最新研究又發現,心髒移植後果可能還存在種族差異。 心髒移植可以提高生存率,改善生活質量,因此也是拯救晚期心力衰竭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然而,心髒移植存在諸多移植後果,如中風。移植後中風者的死亡率較高,尤其是在移植半年後。
對此,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默克實驗研究室等團隊進行了一項隊列研究,探究移植後中風的發病率和/或移植後中風的長期死亡率是否存在種族差異。研究結果表明,心髒移植患者在移植後六個月的中風死亡率存在種族差異——黑人死亡率明顯高於白人。
該項研究使用了移植受體科學登記處(Scientific Registry of Transplant Recipients,SRTR)的數據,其中包含美國所有捐贈者、等待名單上的候選人和移植受體的數據。研究納入54995名黑人和白人成人(大於18歲),他們在198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間接受了首次移植,至少有過一次隨訪記錄;使用OPTN(Organ Procurement and Transplantation Network)種族分類,定義三個10年的時間間隔:1987-1999年、2000-2009年和2010-2018年,研究不同時期的潛在差異。初步研究調整了以往研究中發現的臨床和人口統計學因素,二級分析又進一步調整了教育水平和保險類型,探究社會經濟因素是否會造成種族差異。
研究結果表明,1987年至2018年期間,首次心髒移植的54995名白人和黑人成年患者中,有1139人(203名黑人,936名白人)經曆了移植後中風,其中726人在隨訪期間死亡。平均而言,黑人受者比白人受者年輕。
★黑人和白人的移植後中風發生率沒有差異;
★黑人受者的非缺血性心肌病發病率較高(68% vs.34%)。
在調整協變量(慢性病、生活習慣、生命支持狀態等因素)後,黑人移植後中風幸存者的死亡率比白人高27%(表1),進一步調整教育、保險類型和移植後護理環境後也沒有改善。
根據先前的文獻,研究分別對6個月內和6個月後兩個時間段的種族與中風後死亡率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
★在前6個月存活的人中,白人移植後中風幸存者的存活概率高於黑人移植後中風幸存者;
★在經過年齡和性別調整的模型中,移植6個月後,黑人移植後中風幸存者的死亡率比白人移植後中風幸存者高44%,進一步調整協變量加強了這種關聯,調整教育和保險因素並不改變這種關聯,但將移植後長期護理設置為協變量,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這種關聯。
在經曆移植後中風的心髒移植受者中,即使調整了臨床、人口和社會經濟因素,在整個隨訪期間,黑人幸存者的死亡率比白人幸存者高25%。這種差異在中風6個月後最大(圖2),而且這種關聯似乎受到黑人和白人患者的移植後護理環境的影響。雖然該研究是目前最大規模的心髒移植受者移植後中風研究,但因為數據統計、詳細信息缺失等相關因素,還存在局限性,無法檢查移植後中風子集的死亡率差異。
總而言之,研究發現心髒移植後中風死亡率的種族差異在最初6個月後最為強烈,長期隨訪護理可以調節這種差異。
這種種族差異不止存在於成人群體,兒童群體中也同樣存在。在一項接受心髒移植的回顧性分析中發現:接受心髒移植後,黑人兒童的移植物平均存活時間少於其他種族的一半,而且這種差異與經濟條件差異無關。不管成人還是兒童,需要移植心髒的黑人比白人接受移植的可能性更低,而即使接受了移植,他們在移植後死亡的可能性也更大,這種種族性差異值得進一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