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術後,改善營養可促進恢複!阜外醫院王立清等綜述

作者:循環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日期:22-04-23

        營養不良患者的臨床預後往往較差。及時發現存在營養不良或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並進行積極有效的營養治療,對改善心髒外科患者的臨床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發現,在術前,心髒外科患者營養不良的發生率在 10%~25%之間,而在術後,心髒外科患者普遍存在營養治療不足或者延遲營養支持現象。

        阜外醫院王立清、陳明劍等發表綜述文章指出,營養篩查的目的在於識別存在營養不良或者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因為這類患者被認為最有可能從營養治療中獲益。

        國際指南推薦使用營養狀況評分係統對外科手術患者進行營養篩查,如營養篩查 2002 評 分(NRS2002)、微型營養評定簡表(MNA)、營養不良通用篩查工具(MUST)、簡短營養評估問卷(SNAQ)和主觀全麵評估(SGA)等。

        有研究發現,以血清白蛋白、血淋巴細胞為重要參數的控製營養狀態評分(CONUT)、 老年人營養風險指數(GNRI)以及預後營養指數(PNI)(表 1、表 2)對術後死亡率和並發症具有較高預測價值。

        由於心髒外科患者術後常規返 ICU 進行監護治療,因此術後營養篩查常在 ICU 進行。重症患者營養風險(NUTRIC)評分是指南推薦專門用於評估 ICU患者營養需求的評分係統。

        但NUTRIC 評分對心髒外科患者的適用性可能有限,因為它是由 ICU 入院時評估的生理變量組成的,這些生理變量在心髒手術後最初 24 h 內變化很大。

        鑒於此,有學者開發了一種專門用來預測心髒外科手術後營養治療需求的評分係統,即霍普金斯醫院營養支持評分(JHHNS)。

        國內外研究表明,積極的營養治療可以改善外科手術患者的營養狀態,促進術後恢複,縮短住院時間,減少術後並發症和死亡率。

        口服營養補充(ONS)是指在日常膳食基礎上因特定醫療目的補充規定的食品,主要包括各種類型腸內營養製劑。

        多國營養學會指南均推薦在術前如果普通飲食無法滿足熱量和蛋白質需求,應當首選 ONS 補充營養;術後早期恢複經口進食也是安全的,且對術後恢複至關重要。

        腸內營養是通過管飼方式向胃腸道輸注各種腸內營養製劑,適用於有一定消化道功能但無法經口飲食的患者。目前普遍認為使用腸內營養對於術後血流動力學不穩定的患者不利,因其可能影響心輸出量,引起嚴重胃腸道並發症如腸道缺血。

        心髒外科患者由於胃腸道不耐受和容量限製等因素,常規腸內營養通常隻能提供約 60% 甚至更少的推薦攝入熱量。

        對心髒外科患者而言,高熱量腸內營養策略可能是一種有前途的腸內營養應用策略,但仍需進一步大規模臨床研究,以明確其對短期及長期預後的臨床意義。

        當腸內營養被視為禁忌或者不能滿足熱量和蛋白質營養需求時,必須考慮腸外營養,特別是在有營養不良或有營養不良風險的患者中尤為重要。

        外營養可分為全量腸內營養(TPN)和補充腸內營養(SPN)。

        近年來,隨著規範血糖管理,靜脈置管技術的進步以及新型腸外營養製劑的出現,腸外營養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進一步提高。

        當腸內營養不能滿足危重成人患者的熱量需求時,補充腸內營養可能是有益的,因為它有助於減少感染和 ICU 死亡率,並增加熱量和蛋白質攝入量,而對其他臨床結果沒有負麵影響。

        盡管腸內營養+SPN是一種十分有前景的營養治療方式,但腸內營養+SPN 的獲益尚未在心髒外科患者中得到驗證。因此,需要大型的臨床研究來為腸內營養+SPN 在心髒外科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提供證據。

        營養治療是心髒外科圍術期重要的治療措施,規範的營養篩查及合理的營養治療可改善患者營養狀態,並促進術後恢複,改善臨床預後。

        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正開始為心髒外科患者製定具體的營養治療方案和策略。其中,高熱量腸內營養和腸內營養+SPN可能是有一定前景的營養治療策略。

        特別是腸內營養+SPN,初步證據表明,腸內營養+SPN為ICU住院時間長的心髒手術患者提供充足的熱量和蛋白質,促進心髒手術後的恢複和改善結果,但仍需進一步大規模臨床研究驗證。

        作者強調,在臨床實踐中,需要充分認識到營養治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每一個擇期心髒手術患者進行營養狀態優化,以期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

關鍵字:心髒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