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一可怕遺症!BMJ:血栓風險大幅增加,輕症也中招!

作者:佚名 來源:生物探索 日期:22-04-21

        COVID-19引發了一場全球健康危機,目前大約已有數百萬人因其死亡。患者症狀從輕微到嚴重不等,其中最常見症狀是伴有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肺炎。最近,心血管並發症的報道不斷增加。有研究表明,感染COVID-19會增加血栓風險,但是關於這種風險會維持多久,以及COVID-19是否也會增加大出血的風險則不明確。

        近日,來自瑞典等國家研究機構在頂級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上發表了題為“Risks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pulmonary embolism, and bleeding after covid-19: nationwide self-controlled cases series and matched cohort study”的研究成果,研究表明患者在感染COVID-19後的幾個月內,深靜脈血栓、肺栓塞和出血的風險會顯著增加,即使輕症患者也不例外。

        為了分析COVID-19感染後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出血(例如胃腸道出血或腦部血管爆裂)的風險,瑞典研究人員從全國數據庫內選取超過100萬名在2020年2月1日至2021年5月25日期間確診感染新冠的數據,並將其與超過400萬名(對照組)同期未感染者的數據進行比較。通過采用自我控製的病例係列(圖2)和泊鬆回歸來確定首次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或出血事件的發病率比和相應的95%置信區間。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

        1 深靜脈血栓

        在研究期間,1761名參與者出現了第一次深靜脈血栓事件;其中女性783人(44.5%),男性978人(55.5%)。與對照組相比,感染新冠後的第一周,首次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比是5.59(95%置信區間:4.47-6.98),第二周為7.44(95%置信區間:6.06-9.14)(表1)。新冠感染後1-90天內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率通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暫未發現性別對深靜脈血栓形成有影響。新冠肺炎較嚴重的患者的深靜脈血栓風險似乎增加。

        2 肺栓塞

        在研究期間,3267名參與者出現了第一次肺栓塞。與對照組相比,感染新冠後的第一周,首次肺栓塞的發生率比為36.17(95%置信區間:31.55-41.47),第二周為46.40(95%置信區間:40.61-53.02)(表1)。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的前三個月,男性參與者的發病率比女性參與者高,尤其在50-70歲年齡組中發病率最高。在新冠肺炎病情較嚴重的參與者中肺栓塞風險增加。

        3 出血

        在研究期間,7927名參與者出現了第一次出血事件。與對照組相比,感染新冠後第一周,首次出血事件的發生率比為3.46(95%置信區間:3.09-3.87),第二周為2.75(95%置信區間:2.42-3.13)(表1)。在新冠肺炎感染後的前二個月,男性參與者的發病率比女性參與者高,並且出血發生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在輕症患者中未發現出血風險的增加。

        無論是使用自控病例係列或匹配的隊列研究統計方法,都觀察到風險持續增加。與對照組相比,發現患者感染COVID-19後3個月內出現深靜脈血栓、6個月內出現肺栓塞以及2個月內發生大出血的風險均高於對照組。

        此外,在調整了一係列潛在混雜因素的影響後,研究人員發現患者在感染COVID-19後30天內,出現深靜脈血栓的風險增加5倍,發生肺栓塞的風險增加33倍,一般出血事件風險增加近2倍。感染新冠的症狀越嚴重,上述風險越高。如果新冠患者患有基礎病或在瑞典第一波疫情中感染,相比後來第二波和第三波感染的新冠患者,上述風險也會更高。研究人員表示之後風險較低的原因在於疫苗接種覆蓋率提升與新冠治療方式的提高。即使在輕度、未住院的COVID-19患者中,研究人員也發現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增加3倍,肺栓塞風險增加7倍,出血風險沒有增加。

        由此可見,新冠肺炎是深靜脈血栓形成、肺栓塞和出血的危險因素。研究人員表示,我們的研究結果將影響新冠感染後血栓栓塞的診斷和預防策略。尤其對一些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來說,更應該引起注意,要加強接種COVID-19疫苗!

        接種疫苗可有效減輕患肺栓塞風險

        感染新冠後,六個月內住院患者和重症監護病房患者肺栓塞的風險分別是對照組的140倍和290倍,而輕度患者肺栓塞的風險是對照組的7倍,皆遠高於接種疫苗後的血栓發生率。

        文章的通訊作者Anne-MarieFors Connolly說:“對於未接種疫苗的人來說,這是接種疫苗的一個非常好的理由—因為新冠感染後發生血栓的風險遠高於接種疫苗的風險。”

        對於這項研究,格拉斯哥大學公共衛生講師FrederickK Ho評價稱,雖然許多西方國家近些日子進一步放鬆了疫情防控措施,但這項最新研究也提醒人們,需要對輕微的新冠感染和相關並發症(包括血栓栓塞)保持警惕!

        文章研究人員進一步指出,這份研究支持對高風險患者使用抗凝血劑阻止血栓形成,並強調接種疫苗的重要性。疫苗對嚴重的COVID-19非常有效,但對感染的保護作用較小,尤其是奧密克戎變體。雖然奧密克戎變體病毒嚴重影響了現有疫苗避免感染的能力,但避免重症的能力毋庸置疑。邏輯上接種疫苗可以通過預防感染和降低感染發生時的嚴重程度來降低總體風險。

        鍾南山院士建議疫苗序貫接種

        “加強免疫勢在必行。”4月8日下午,鍾南山院士為南開大學進行主題為《科學指導抗疫,勇攀醫學高峰》的遠程授課(圖3),對目前疫情形勢進行了最新研判。當前流行的奧密克戎毒株症狀輕,比起德爾塔病毒死亡率相對較低,為此,一些國家推崇與病毒共存。

        同時他還提到,在人與病毒的鬥爭中,最高的人權就是人的生命,是健康的生命。談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鍾南山院士說,“新冠疫情防控的關鍵問題就是要最大限度降低傳播和病死率。”

        對此,鍾南山院士結合香港和上海的疫情表示,雖然奧密克戎死亡率低,但是傳播力強,如果大規模發生,會失去很多生命。“所以目前來看,在中國完全開放是不適用的。對中國來說,還是應該堅持動態清零。”

        對於疫苗接種,鍾南山院士介紹,通過實驗室對疫苗免疫原性的分析,兩劑滅活疫苗接種後,使用一種異種疫苗,其血清中和抗體水平、特異性CD4+活性均較三劑滅活疫苗者高。“根據這個情況,我自己打的第三針是智飛的重組蛋白新冠疫苗。”鍾南山建議,根據我國不僅減少重症率和死亡率,還要減少感染率的“動態清零”戰略,建議使用異種疫苗作為序貫接種。

        堅守“動態清零”政策

        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年齡結構老齡化,並且第三針的疫苗接種率明顯不足。香港的數據表明,感染奧密克戎的患者死亡率依然超過0.6%,主要分布於老年人群和疫苗接種不全人群。截至2022年3月17日,香港地區仍有34%的70-79歲的老年人、63%的80歲以上的老年人未完成兩劑疫苗接種,隻有30%的70-79歲的老年人、10%的80歲以上的老年人接種了第三針,這也是香港奧密克戎感染死亡率較高的原因。

        基於國內人口結構和人群第三針疫苗接種率低的現狀,“動態清零”政策能夠避免數百萬的疫情相關感染和死亡,最大程度保障中國國民的健康,體現了我國以人為本的基本方針。

        目前沒有終結新冠疫情的最佳途徑,還需積極防控,堅持“動態清零”。很多專家認為奧密克戎不是大號流感,“動態清零”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是立足國情的必然選擇,也是現階段利於人類健康的最佳方案。

        根據疾病預防控製局官網消息,截至2022年4月14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330861.6萬劑次。從大量數據來看,新冠疫苗對奧密克戎毒株仍然有效,即使疫苗對預防感染的有效性下降,但對重症仍然有不錯的保護,而接種加強針後對奧密克戎毒株的免疫也有大幅度提升。

        因此,強烈呼籲廣大群眾尤其是老年人要及時完成疫苗接種,注意防範,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並且配合政府的防疫措施。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眾誌成城,我們終將會戰勝新冠病毒!

關鍵字:新冠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