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心衰(HF)指南對鐵缺乏(ID)定義有兩種:①血清鐵蛋白小於100 ng/mL;②當血清鐵蛋白在100-299ng/mL時,轉鐵蛋白飽和度(TSAT)小於20%。近期,發表在JACC上的一項研究發現:ID的不同定義會影響ID的患病率以及慢性HF門診患者的預後。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的ID定義如何影響其患病率以及與門診慢性HF患者的預後關係。
▎研究方法:
在2001年至2019年間,納入轉診至地區診所(Hull LifeLab)的4422例HF患者,采用隊列研究探討不同指南定義的ID的發病率、與不同患者特征的關係和結局。
▎研究結果:
納入的4422名HF患者(中位年齡為75歲,範圍為68-82歲,60%為男性,32%患者有左心室射血分數降低),46% TSAT<20%,48%血清鐵≤13μmol/L,57%血清蛋白<100ng/ml,68%符合現行鐵缺乏(ID)指南標準,其中35%患者TSAT>20%。
通過分析發現:
無論何種定義,ID在女性患者、有嚴重症狀、貧血或射血分數保留的患者中更常見。
TSAT<20%和血清鐵≤13μmol/L與更高的5年死亡率相關(分別為HR:1.27,95%CI:1.14~1.43,P<0.001;HR:1.37,95%CI:1.22至1.54,P<0.001)。
血清鐵蛋白<100ng/ml往往與較低的死亡率相關(HR:0.91,95%CI:0.81~1.01,P=0.09)。
血清鐵蛋白>100ng/mL且TSAT<20%的患者死亡率最高。
綜上所述,不同定義的ID為患病率和預後提供了不一致的結局,這意味著缺乏特異性的定義可能會削弱研究中觀察到的靜脈補鐵的獲益,而缺乏敏感性的定義可能會排除應該接受靜脈補鐵的患者。建議指南製定小組能明確定義ID的狀態,以便對那些將獲益於補鐵治療的人進行替代治療,同時確保符合條件的人不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