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ke:β受體阻滯劑或他汀類藥物使用與海綿狀畸形出血風險之間的關係

作者:佚名 來源:MedSci梅斯 日期:22-04-14

近日,心血管疾病領域權威雜誌Stroke上發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員旨在明確β受體阻滯劑或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未來有症狀的顱內出血或顱內海綿狀畸形(CCM)造成的持續性/進行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風險之間的關係。

基於人群的蘇格蘭顱內血管畸形成年隊列前瞻性地確定了在1999年-2003年或2006年至2010年首次診斷為CCM的蘇格蘭成年居民。在長達15年的前瞻性隨訪中,研究人員比較了使用β受體阻滯劑或他汀類藥物與新發顱內出血或持續/進行性CCM所致的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發生之間的關係。研究人員確認了比例風險,並采用多變量調整的生存分析,包括年齡、CCM就診時的顱內出血和腦幹CCM位置。

300名成年人中有63人(21%)使用了β受體阻滯劑(27/63[43%]使用了心得安),73人(24%)在3634人次/年的隨訪中使用了他汀類藥物。基線時,在預先指定的潛在混雜因素中,唯一具有統計學意義的不平衡是使用他汀類藥物引起的年齡和使用-受體阻滯劑引起的顱內出血。研究人員發現使用β受體阻滯劑與較低的新發顱內出血或持續/進展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風險相關(校正風險比為0.09 [95%CI為0.01-0.66];P=0.018)。他汀類藥物的使用與顱內出血或持續/進展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風險降低無關(校正風險比為0.37 [95%CI為0.01-1.07];P=0.067)。

由此可見,使用β受體阻滯劑(而非他汀類藥物)可降低CCM患者顱內出血或持續性/進行性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的風險。

關鍵字:β受體阻滯劑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