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配藥,不再需要攜帶社保卡;取報告、開發票,手機上一鍵搞定;掛號、支付、取藥,不用排長隊……在浙江,這樣的場景已屢見不鮮,“智慧醫療”新模式正在改變百姓的生活。瞄準民生小切口,醫院數字化改革正在為百姓就醫紓困解難,為群眾帶來更高效率和更好的服務。
“移動醫院”:讓信息多跑步,讓患者少走路
“數字化轉型”變革下的智慧醫療建設,給百姓就醫帶來了更大便利。如今,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化技術在醫療領域的運用越來越廣泛,也開始讓醫院開始思考如何為患者提供更優質便捷的服務。
前不久,杭州市拱墅區東新街道東新園小區由於疫情管控,小區的居民全都隔離在家,讓需要定期配藥的居民張大伯很是著急。小區誌願者、住在該社區的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康複科醫生劉家遠知道後,通過醫院的“互聯網醫院”,短短幾分鍾,就開好了電子處方,患者在線醫保支付,藥物配送免費快遞上門,解了張大伯的燃眉之急。
帶來“手指點點”就能實現就診的杭州市第一醫院“互聯網醫院”,於今年11月15日上線。患者隻需打開微信,搜索“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公眾號,點擊菜單欄裏的“互聯網醫院”,就可以進入“互聯網醫院”界麵。在這裏,患者可享受到互聯網在線問診、複診開藥、慢病隨訪等線上醫療服務。
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互聯網醫院辦公室主任陳斌表示:“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老年人來說,每次到醫院配藥都要掛號、排隊,非常不方便。解決民眾在醫療需求中的痛點問題,是創建互聯網醫院的初衷。”
疫情期間,杭州市民對互聯網問診的需求量迅猛增長,其中很大部分都是一些需要長期服藥、定期去醫院複診開藥的患者。對於在偏遠地區的患者來說,“互聯網醫院”也為他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這種線上問診的模式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製,為患者提供線上線下的連續醫療服務,盡量讓患者少跑醫院,通過院內信息網絡和互聯網的無縫銜接,做到隨時隨地就診。而就診後的各種檢驗檢查報告、門診處方,可以手機端自助查詢隨時下載。
一些簡單的複診配藥,患者可以直接在手機上輕鬆搞定。若回去以後有任何問題,也可以通過互聯網醫院隨時隨地和醫生溝通。據了解,“互聯網醫院”開診以來,已有400餘位醫生入駐,醫生和患者的反響都非常好。
“讓信息多跑步,讓患者少走路”,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的互聯網醫院從就醫流程上,以患者為中心,打造了真正實現““一網互通主共享、一碼通行助就醫,一鍵預約更省事”的最多跑一次就醫體現,讓問診過程變得更具人文關懷、更有溫度。
“智慧藥師”:“互聯網+”提升就醫體驗
一忙起來就忘記吃藥了?一天吃幾次?飯前吃或飯後吃?內服還是外用……麵對多種藥品,盡管出院前醫生再三叮囑,但一扭頭又開始不知所措,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針對出院患者用藥的“痛點”,依托“互聯網+”健康雲平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簡稱浙大邵逸夫醫院)搭建了“互聯網+藥學服務平台”——“智慧藥師”。通過浙大邵逸夫醫院公眾號,患者就可以進入“智慧藥師”界麵,體驗人性化、便捷化的用藥服務。
平台目前涵蓋了“用藥提醒、用藥打卡、語音播報、用藥谘詢、處方查詢、藥品說明書查詢”六大功能。患者在藥房取完藥後,“浙大邵逸夫醫院”微信公眾號就會根據患者的處方自動計算用藥時間,定時自動推送用藥提醒。患者每次用藥後,可以點擊“確認用藥”記錄用藥時間,避免漏用或重複使用。對於老年人、不識字或是視力不好的群體,平台還貼心設置了用藥交待及說明書的語音播報。通過平台,用藥有問題也可隨時隨地找藥師谘詢,還可以查詢曆史處方、藥品說明書,為離院患者的用藥安全提供了保障。
“我父親忘記吃藥的時候比較多,這項服務能替我‘盯’著父親按時用藥了,我覺得挺實用的。”林女士是眾多使用過“智慧藥師”的患者家屬之一,她坦言該服務非常人性化,“疏忽忘吃或者吃錯了藥,後果可大可小,‘智慧藥師’是實實在在替患者健康在考慮。”
讓患者感到舒心的體驗藏在一個又一個的小細節裏麵,這背後,離不開互聯網+數字技術的發展和運用。
作為“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領軍者,浙大邵逸夫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始探索互聯網+醫療係列的實踐者之一。“邵醫健康雲平台”就是這樣一個集成雲計算、移動互聯、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建設的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平台,以服務患者為出發點、暢通醫生服務患者的全流程為目標的區域醫療協作全新模式;以自由聯盟、共享共贏的方式整合區域醫療資源,同時對接藥品、保險和第三方檢驗/檢查中心等健康產業資源,共同打造區域協同的醫療健康服務體係,不斷改善群眾的就醫體驗並提高獲得感。
據了解,該平台自2015年4月17日上線以來,接入了浙江省11個地區、82個縣市區、300餘家醫療機構,核心業務總量突破 250餘萬單;同時並推廣應用至全國31個省市區、6000餘家醫療機構,注冊醫生超30萬人,累計服務患者3億人次。在協同推進分級診療、醫療資源下沉、基層醫療服務水平提高以及大眾就醫體驗提升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也已成為“互聯網+”協奏醫改的行動典範。
“腦機融合”創造奇跡,人工智能瞄準醫療領域
今年33歲的周女士癲癇病史長達19年。癲癇的不定時發作,不光折磨著她的身體,也嚴重影響了她和家人的生活質量。但這一切在2021年3月18日發生了改變。這天,周女士接受了一場特殊的手術——由浙江大學腦機接口臨床轉化研究團隊研發、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基於閉環腦機接口神經刺激器(Epilcure)首例植入手術,這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首款閉環神經刺激係統。
經過一個月地密切跟蹤觀察,綜合分析各項腦電數據及臨床效果,結果令人滿意:閉環神經刺激器運行良好,有效檢測到多次明確的癲癇發作起始腦電信號,並予以及時的精準刺激,有效阻斷了隨後可能出現的癲癇大發作過程。周女士臨床上未再出現癲癇樣抽搐症狀,身體狀況也恢複良好,並於4月19日順利出院。
這次手術的成功,是“腦機接口臨床轉化”團隊十餘年來在閉環神經刺激技術自主研發方麵的一個總結,更是該技術在未來能得以進入臨床應用的良好開始。
其實早在去年1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張建民教授團隊與浙江大學求是高等研究院鄭筱祥教授、王躍明教授團隊就在“植入式腦機接口臨床轉化應用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
該團隊在國內首次為一位高位截癱誌願者做了腦內植入Utah陣列電極手術,從而使得患者可以通過“意念”控製機械手臂的三維運動完成進食、飲水和握手等一係列重要上肢運動。
隨著腦科學的不斷發展,這一領域的臨床應用,還將從現有的以運動功能為主的功能重建,逐漸推廣到語言、感覺、認知等更多更複雜的功能重建上。
通過腦機接口技術,控製癲癇病人發作,輔助卒中患者康複,幫助漸凍人與外界交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及其在臨床醫學中的應用備受關注,已成為未來醫學科學發展的又一重要前沿領域。很多“未來”科技可以發揮出驚人的能量,實現很多以前從未想到過的奇跡。
母嬰健康遇上數字化,讓智慧醫療更有溫度
“我手機上都有醫院的APP和公眾號,預約掛號看診、病例查詢都很方便。”
杭州市民梅女士是一位新手媽媽,醫院數字化管理帶來的便捷就醫體驗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象中的手忙腳亂和排隊等待的焦慮並未如預想般發生,最近通過“杭州市婦產科醫院”微信小程序內預約檢查,她順利完成了一次體檢。此外,梅女士還愛用“母子健康手冊APP”,隨時查看育兒資料,查詢檢測報告,寶寶的情況也都同步在線上,讓人很安心。
即將為人母,如何做好孕期自我管理?即將臨盆,如何迎接新生命?寶寶出生後,如何撫育其健康成長?孕媽媽和新手媽媽們關切的種種問題,在浙江都可在“母子健康手冊APP”上尋找到答案,這款特製的母嬰健康管理服務APP給了新手媽媽更多嗬護陪伴。
杭州市婦產科醫院紀委書記宋醒表示:“婦產科(醫院)服務的是較為特殊的一類人群,就醫的便捷度對她們來講是有較高需求的。而我們將母嬰健康這部分轉型到數字化產品上,可以更好進行患者管理,也能為她們帶來足夠的方便和更好的服務。”
就以“母子健康手冊”APP為例,自2017年7月起在杭州地區全麵推廣應用,截至2021年11月,服務對象綁定用戶已超過95萬人,而其前身是四本紙質冊子,分別為生殖健康服務證、孕產婦保健冊、嬰幼兒保健冊和兒童預防接種證。紙質手冊管理繁雜,個人保健信息也容易破損丟失。而“母子健康手冊”APP通過數據流轉,相應部門提供落戶、醫保參保、預防接種證登記、市民卡辦理等聯辦服務,新生兒家屬隻需手機端一鍵操作,就能在“床邊”辦理拿證;不能及時辦證家庭的也能享受寄證到家服務,實現“出生一件事”“一次都不跑”。此外,還有智能藥房、智慧物流、雲桌麵、雲影像等各類“互聯網+婦幼健康”全程智慧服務。
電子版“母子健康手冊”醫師端也便捷了醫生的在線管理,通過這一平台,醫生可以及時解答患者谘詢,並在線提供產後訪視和新生兒家庭訪視等服務;產婦在家裏就能進行胎心監護,數據通過平台上傳到醫院,醫生在線判讀,做出處理意見,及時發現危機情況,時刻保障胎兒安全。
從百姓健康福祉出發,醫院的醫療數字化改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未來,浙江省公立醫院還將交出怎樣精彩的答卷?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