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第二十四屆全國介入心髒病學論壇(CCIF 2021)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開幕。開幕式上,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黃從新教授回顧了我國心髒電生理學發展的曆史,並對未來電生理學的發展提出殷切期望。
第一階段 引進並推廣心電圖與心電向量圖
黃宛教授是我國心髒電生理學奠基人。50年代初,黃宛教授引進單極肢體導聯和胸前導聯方式,規範12導聯心電圖的工作流程,用以進行醫療、教學、科研工作,正式揭開了我國心髒電生理學研究和應用的序幕,為中國心髒電生理學事業奠基與發展建立了不朽功勳。
1962年,陶壽淇教授與董承琅教授共同主編《實用心髒病學》,撰寫了關於心電圖學、心律失常、冠心病等方麵的章節。
第二階段 有重要貢獻的學者代表
陳新教授、孫瑞龍教授、石毓澍教授、吳寧教授、蔣文平教授、李庚山教授等一大批老專家共同拓展了我國心電學事業,為診斷心電學過渡到治療心電學積累了經驗,奠定了基礎,初步奠定了中國心髒電生理學的國際地位。
1973年10月,孫瑞龍、胡繩俊最早開展希氏束電圖的研究;1983年,蔣文平等利用食道調搏診斷預激綜合征,經食道調搏診斷房室結雙徑及AVNRT;1985年,陳新等率先開展程序期前刺激技術;1987年,孫瑞龍、李庚山主編的《起搏與心髒》創刊,為《中國心髒起搏與心電生理雜誌》前身;1990年,李庚山等開展射頻消融心室肌的實驗研究,1991年開展消融房室交界區和實驗性心律失常的研究;1994年,陳新創建“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及起搏分會”;1997年,陳新創辦《中華心律失常學雜誌》,2000年主編《臨床心律失常學》。
經過老一輩學者的不懈努力,腔內電生理檢查得以迅速發展,承上啟下,為心電診斷學深化到心電治療學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三階段 引進並推廣心電治療學
1991年陳潤芬和黃定九等,改進國產高頻電刀發生儀,首次報道快徑路的成功消融;1992年,胡大一等首先開展慢徑消融治療AVNRT;1994年,黃從新等出版了國內第一本關於射頻消融治療心律失常的專著,首次係統介紹了RFCA的原理、方法;1996年,杜日映等率先開展線性消融治療房顫。
我國心電治療學取得了輝煌成就,完成了對AVRT、AVNRT、AFL的探索並使經導管消融治療技術上成熟,對AF、VT進行了艱苦卓越的探索,造就一大批中青年電生理專業人才。
第四階段 群英薈萃,進一步拓展心電治療學
近年來湧現了一批中青年專家,勇於創新,富有團隊精神,在心電治療學方麵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3年,江洪等率先在國內開展單級標測指導射頻消融,采用冠狀竇和二尖瓣環單級記錄標測左側顯性旁路,確定消融靶點,指導射頻消融;1996年,劉文輝、馬堅等報道了經心外膜射頻消融治療心房顫動,對10隻犬的心外膜行多條徑線消融;1999年馬長生率先開展經導管消融治療局灶性房顫,對兩例起源於肺靜脈的房顫進行標測並消融成功;2000年華偉、王方正、張澍率先報道6例雙心室起搏治療充血性心衰;2013年黃偉劍率先開展希氏束起搏;2014年黃鶴等率先開展LAAC並於2017年發表中國第一項多中心臨床研究;2015年張澍、華偉等率先報道植入心肌收縮力調節器治療慢性心力衰竭;2020年吳立群、蔣晨陽率先開展熱球囊消融房顫多中心臨床研究。
最後,黃教授提出了心電生理學過於依賴技術,而沒有看到技術的局限性的思考。黃教授指出,臨床技術性治療策略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加強基礎研究,認識心律失常的發生機製,再根據機製製定防治策略非常重要,不要讓電生理學家蛻變為手術工匠。
相關閱讀:CCIF2021| 葛均波院士:中國心血管介入器械創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