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 在“長城心髒病學大會2020暨亞洲心髒學會大會2020”上,中南大學湘雅第二醫院彭道泉教授報告了近年降脂指標選擇的研究進展。
血脂,顧名思義就是血漿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類脂(磷脂、糖脂、固醇、類固醇)的總稱,主要成分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甘油三酯和膽固醇。人們通常看到化驗單上列出的血脂指標,基本包括總膽固醇(TC/CHO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四項,有時還能看到載脂蛋白(Apo A1、APO B,Apo A1/APO B)、脂蛋白LP(a)等指標。不僅如此,近年來,還不時能聽到醫生在談論另一個指標——非HDL-C。
這麼多的血脂指標,到底孰優孰劣, 今兒優選出三個指標來講一講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
它就是醫生患者口中常說的“壞膽固醇”。
近年一致認為,LDL-C被認為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致病因子,其濃度與冠心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也被確立為獨立評價個體冠心病風險、臨床治療幹預的重要指標。
遺憾的是,目前臨床檢測結果穩定性欠佳,容易受甘油三酯水平波動的影響。因此,有學者建議,當TG<4.5mmol/L(400mg/dl)時,需采用Friedewald公式法[LDL-C (mmol/L)=TC-HDL-C-TG/2.2]計算LDL-C數值,但是同樣麵臨LDL-C實際水平被低估的質疑。
逐漸認識到LDL-C的局限性後,研究者開始探索更穩定、高效的血脂指標。
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非HDL-C)
HDL-C也就是所謂“好膽固醇”。非HDL-C不是直接檢測指標,而是指除HDL-C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膽固醇的總和,即非HDL-C=TC-HDL-C,它代表了所有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顆粒的總膽固醇含量。
目前,無論人群觀察還是基因篩查的結果均發現,非HDL-C的預測價值優於LDL-C,而且對於LDL-C已經達標的患者,非HDL-C升高仍提示未來心血管事件風險增加32%。因而,非HDL-C逐漸獲得國外權威指南的關注並推薦為首要目標。
國外權威指南對非HDL-C的推薦建議
載脂蛋白B(Apo B)
載脂蛋白,物如其名,它的基本功能就是運載脂類。由於各脂蛋白顆粒含有的膽固醇量不同,每個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都含有1分子的Apo B,因此Apo B和非HDL-C相比LDL-C更能反映致動脈粥樣硬化脂蛋白的全貌,而直接檢測Apo B的準確性更佳。
但是,Apo B需要特殊方法測定,費用負擔難以避免。
近年,Apo B用於風險評估也相繼得到歐美指南青睞:
· 2016年加拿大CCS血脂異常管理指南:推薦非HDL-C和Apo B作為LDL-C的替代指標;
· 2018年AHA/ACC膽固醇管理指南: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時,測量Apo B較LDL-C有優勢,推薦在TG≥200mg/dl時檢測Apo B水平;
· 2019年ESC/EAS血脂異常管理指南:推薦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肥胖或代謝綜合征、極低水平LDL-C患者,采用Apo B分析評估;Apo B可作為LDL-C的替代指標,在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肥胖或極低水平LDL-C水平患者,優於非HD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