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19日召開的“長城心髒病學大會2020暨亞洲心髒學會大會2020”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孫寧玲教授表示,近年各國高血壓指南成果的不斷更新促進了認識提高、技術發展與學術進展,而且中國高血壓的原創研究開始結出果實,中國正在踐行自己的醫學創新之路。
【認識與定義高血壓】
1945年,羅斯福死於高血壓導致的腦出血。正是這位偉人之死促發了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改變——高血壓不再是“必然表現”,可能與心血管風險相關。
不久,美國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啟動了全球首個流行病學研究弗明翰心髒研究,首次明確:高血壓增加冠心病、卒中、外周動脈疾病及心衰發生率,並首次定義高血壓(≥160/95mmHg)。
此後 ,人們對於高血壓以及血壓界值的認識愈發深入。
而且,各國指南陸續提出,除了血壓值,還應必須對於各級血壓患者進行針對性的心血管風險評估,從而為預後評價與個體化降壓治療提供指導。
【明確降壓治療時機與監測程序】
· 美國高血壓指南(2017):已發生心血管病或10年心血管病風險≥10%的患者,平均血壓≥130/80mmHg即啟動藥物治療;無心血管病且10年心血管病風險<10%的患者,平均血壓≥140/90mmHg即啟動藥物治療。
· 歐洲高血壓指南(2018):診室血壓≥140/90mmHg的患者,<65歲且除外慢
性腎病疾病,血壓控製在120~130mmHg;>65歲(包括≥80歲),血壓控製在130~140mmHg。
· ISH高血壓指南(2020):1級高血壓(140~159/90~99mmHg),高危或合並心血管病、慢性腎髒疾病、糖尿病或高血壓介導靶器官損害的患者,立即開始藥物治療;無上述情況的中、低危患者,如果3~6個月生活方式幹預後血壓仍未得到控製,開始藥物治療;2級高血壓(≥160/100mmHg)的患者,立即開始藥物治療。
藥物降壓目標:3個月內降壓達標;基本標準,血壓下降≥20/10mmHg;最佳標準,<65歲,如能耐受,<130/80mmHg(>120/70mmHg),≥65歲,如能耐受,<140/90mmHg。
· 中國高血壓藥物治療指南(2018):診室血壓目標推薦,一般高血壓患者應將至<140/90mmHg,能耐受和部分高危及以上患者,可進一步將至<130/80mmHg。
除了降壓藥物治療的幹預時機、治療目標外,各國指南還對合理的降壓藥物選擇與配伍給出了具體建議。
【創新中國高血壓實踐】
中國人群高血壓高鈉鹽低鉀鹽攝入等實際情況,決定了國人高血壓的特征不同於西方,也確定了中國降壓藥物治療應彰顯自身特色。
1999-2019年的20年間,《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三次修訂,再加上《高血壓合理用藥指南》問世,不斷更新人們對高血壓的認識,並日漸完善高血壓防治臨床實踐。而且,近年來以阿利沙坦酯、馬來酸左旋氨氯地平以及固定複方依葉、氨葉片為代表的中國原創藥物臨床循證探索之路,互聯網+高血壓移動可穿戴設備,不僅為國人臨床高血壓治療提供了優選的藥物選擇,更促進了高血壓的信息化、全程管理模式,為高血壓精準診療提供更大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