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死是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發病後常導致不同程度殘疾、部分或全部喪失獨立生活和勞動能力的後遺症,為社會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經濟負擔。很多人對腦梗死——也就是缺血性中風的治療存在諸多誤區,認為“定期去醫院輸液可以預防腦梗死”,事實真的如此嗎?讓我們來看看專家怎麼說。
輸液不能預防腦梗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副院長王擁軍教授表示“很多病人認為輸液比吃藥更為有效,而我說吃藥更管用。目前,中國已成為一個輸液大國,所有的醫院都有輸液室,但對於預防中風,輸液有多少效果呢?其實在中風早期,輸液有明顯效果的並不多。在我們國家的指南裏,幾乎也沒有輸液這一條,主要還是以他汀類、抗血小板和降壓類藥物為主,隻有溶栓才需要靜脈輸液。門診中我們幾乎從來不開輸液,不恰當的輸液隻會使病情更重,而且研究發現,每天輸液的病人致殘率更高。”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常務委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鳴教授也表示:“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治療中風,輸液比吃藥效果好,這種認識是錯誤的。現在,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對中風有效的藥物,多數是口服藥,而注射用藥的效果往往沒有口服藥的療效確切。”
由此可見,“定期去醫院輸液可以預防腦梗死”這種想法顯然是不科學的。腦梗死是一個日積月累的疾病,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養成良好的習慣,按時服用二級預防藥物,把危險因素控製在合理的範圍內。輸液隻是一個短暫的過程,並不能持久的改善血管情況,而且對於很多心髒不好的人來說,過多過快輸液可能會加重心髒的負擔,反而誘發心髒病,得不償失。
吃藥到底吃什麼藥更有效?
腦梗死的實質是腦部血流循環出現了障礙,導致腦組織因為缺血缺氧發生壞死而出現一係列症狀,所以有效治療腦梗死的關鍵在於,讓血液盡早輸送到缺血的腦組織中。這就需要改善腦血管的硬化狀態,改善血液的質量,服用降脂藥如他汀類,抗凝藥如拜阿司匹林等,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糖等基礎病變。
中藥在保護腦血管方麵具有巨大優勢,在絡病理論指導下研製的通心絡膠囊就具有很好的保護腦血管作用。改善腦血管硬化,疏通腦血管梗塞,維持腦部正常的血流通路,為腦細胞輸送營養,讓腦梗死患者能更快恢複。通心絡本身也具有降脂抗凝作用,可以改善血液的質量,讓血液不再粘稠。
國內著名醫學專家完成的研究結果顯示,通心絡膠囊可明顯保護腦梗死缺血再灌注後微血管結構與功能完整,發揮基於微血管保護的腦組織保護作用,對腦梗死恢複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建立側支循環,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目前,醫學界已經達成一個共識,即血管病變是造成腦梗死後患者認知功能下降的元凶。要知道,大腦的每一個區域都負責不同的功能,有的腦梗死患者由於腦血管阻塞壞死,無法疏通,影響到大腦中負責運動、認知、情感調節等相關區域的供血,使患者出現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癡呆甚至抑鬱等後遺症狀。所以,促進缺血區域的血管新生,為其建立新的血流通路,恢複這一區域的血液供應,就能相應提高患者的運動、認知、情感等各種軀體功能和認知功能,從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國內外醫學專家的臨床研究發現,通心絡膠囊通過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表達,促進腦梗死後缺血區域的毛細血管新生,建立側支循環,恢複患者腦部缺血區域的血液供應,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複,使半身不遂、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情緒低落等症狀明顯改善。
“金三角”方案降低腦梗死複發風險
專家指出,通過服藥有效的血管幹預是預防腦梗死複發的關鍵,早期應用降脂、抗凝、通心絡膠囊能夠明顯降低腦梗死再發的風險,三藥合用正是防止腦梗死複發的“金三角”方案。
其中,通心絡膠囊不僅可以通過保護血管內皮、阻止斑塊形成、消融已形成的斑塊、解除血管痙攣,以保證腦部血液循環暢通消除腦梗死發病的誘因;而且可保護微血管,延長腦部微血管內皮細胞在缺血、缺氧環境中的存活時間,保證微血管的結構完整,維持腦部正常的血流通路。所以,通心絡膠囊對腦梗死既防又治,可實現“腦梗死全麵管理”,為腦梗死高風險人群及腦梗死患者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