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JACC Clicical Electrophysilolgy》最新發表的臨床觀察研究給出回答:安全可行,不必擔憂再住院或院外並發症發生,隻是可能會增加急診就醫需求。
研究者對2010-2014年在兩家加拿大主要醫學中心完成射頻消融治療的房顫患者,進行追蹤隨訪。主要觀察射頻消融術後當日出院患者的比例、各種原因所致30天再住院發生率,30天死亡、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或栓塞發生,以及因出血導致住院情況。
在總共3054名房顫患者中,近八成(79.2%)均成功在射頻消融術後當日出院,100人中不足8人在術後30天內需要再住院接受治療,與術後當日未發生手術並發症的住院患者處在伯仲之間(p=0.055),而絕非術後當日出現手術並發症的住院患者可比(p<0.001)。
不僅如此,研究者在觀察術後30天並發症發生率時發現同樣規律:射頻消融術後當日出院與術後當日未發生手術並發症的住院患者相差無幾(p=0.999),而術後當日出現手術並發症的住院患者再發並發症的風險要明確高出前兩者六倍之多(p<0.05)。
所有患者主要死於兩種情況:僅1例射頻消融術後當日出院的患者,於術後24天死於中風;共有58例患者發生心包壓塞,發生率為1.9%。
是什麼原因拖住了射頻消融患者術後當日出院的腳步?
研究者發現主要取決於這兩大常見原因:一是手術全部流程結束晚,二是手術穿刺部位問題。因為幾乎全部射頻消融患者(98.9%)都需采用全麻方式,超四成患者(41.1%)被給予低分子肝素橋接抗凝治療,這無不需額外采取針對性的密切觀察或幹預處理。
對420例的亞組分析還發現一種趨勢,就是射頻消融術後當日出院患者可能有偏高的急診就診概率,多數是由於房顫複發或其他心律失常發作。
專家點評
美國密歇根大學心髒電生理專家Eugene H. Chung
這是迄今最大樣本量有關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後當日出院策略的臨床觀察,尤其新冠疫情當前,醫院和心電生理醫生不得不改變既有診療模式之際,就更顯得恰逢其時。
如今,直接口服抗凝劑、冷凍消融術應用日漸普及,恰好跨越了本研究中桎梏房顫患者射頻消融術後當日出院的“兩大阻礙”。
臨床醫生在製定當日出院流程時,還需要綜合考慮以下因素:
·患者因素,是否存在合並疾病
·麻醉方式,全麻還是中度鎮靜
·抗凝治療方案,直接口服抗凝劑還是華法林,不間斷抗凝還是橋接治療
·入路處理,超聲、微穿刺針或者閉合器
·心包壓塞監測,經食道超聲心動圖還是經胸超聲心動圖
·術後評估,是否為醫護團隊
·患者/家庭教育狀況
·術後早期隨訪計劃,視頻訪視還是麵診訪視
參考文獻
1.Deyell MW, Leather RA, Macle L, 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Same-Day Discharge for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JACC Clin Electrophysiol.2020, 6:609-619.
2.https://www.acc.org/latest-in-cardiology/journal-scans/2020/06/16/15/25/efficacy-and-safety-of-same-day-disch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