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Sripal Bangalore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探討了晚期腎病患者冠狀動脈疾病的管理策略。相關論文發表在2020年3月30日出版的《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
常規臨床試驗中,評估穩定型冠心病患者血運重建療效時,往往排除了晚期慢性腎病的患者。但是,這類患者容易出現心血管事件。對於這類患者出現中重度心肌缺血時,選擇PCI或CABG還是保守治療,目前還沒有結論。
研究組招募了777名晚期腎病、中度或重度缺血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組,分別接受初始侵入性治療(包括冠脈造影和血運重建)聯合藥物治療,或僅初始藥物治療的保守方案,保守治療失敗則行血管造影術。主要結局是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複合終點。關鍵次要結局是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或因不穩定型心絞痛、心力衰竭或心髒驟停複蘇而住院的複合終點。
中位隨訪2.2年後,侵入性治療組中有123例患者發生主要結局事件,保守方案組有129例,估計3年事件發生率分別為36.4%和36.7%,校正後的風險比為1.01。關鍵次要結局的3年事件發生率分別為38.5%和39.7%,風險比為1.01。侵入性治療組的卒中發生率和死亡或開始透析的發生率均顯著高於保守方案組,風險比分別為3.76和1.48。
總之,對於患有穩定型冠脈疾病、晚期慢性腎病以及中度或重度缺血的患者中,沒有證據表明與保守方案相比,初始侵入性治療可降低死亡或非致命性心肌梗塞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