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孩子眼睛 要杜絕一切電子產品?

作者:佚名 來源:名鏡庭眼鏡 日期:20-03-10

近視特別是高度近視,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或者眼睛曾受撞擊,也會損傷視網膜。這些情況加上過度用眼,可引起視網膜脫落。

正當紅的主持人金星,近日分享犀利“教子經”——堅決不給孩子看手機、玩iPad。

在她家,孩子看電視要嚴格限製時間。就連學校布置的電腦作業,她也會跟老師說:“家裏沒電腦。”因為她堅信,12歲以前,視網膜還沒發育成熟,使用電子產品會損傷視網膜!

金星的做法引起了不少家長的效仿,嚴格禁止孩子使用數碼產品,專業人士怎麼看?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屈光專科副主任楊曉教授認為,雖是為孩子好,但有點過度了。

楊曉教授認為,兒童用電子產品,能夠獲取知識和樂趣,不應該全盤否定。而且,如果家長堅決杜絕,小孩反而會報複性地去接觸。

視網膜,就長在眼球的後方。假如把眼睛比作一部照相機,它便是底片,有了它,我們才能感受到光,才能分辨圖像。

保護好孩子的視網膜很重要,但也沒必要像金星那樣走極端。

半歲,視網膜就發育完善

楊曉教授說:“孩子足月出生時,視網膜就發育得七七八八了。”寶寶在母親肚子裏時,最早發育起來的不是手,也不是腳,而是腦和眼睛。

約孕6周時,視神經開始發育;孕7~8個月時,視網膜上,除黃斑區外,其他負責感光的區域基本發育完善。

這裏說的黃斑區,是視網膜上對顏色最敏銳的區域。新生兒對黑白、條紋的東西感興趣,對鮮豔顏色的反倒興趣不大,原因可能是,黃斑區還沒發育起來。

大概在出生6個月,黃斑區發育完善,孩子獲得辨認顏色、分辨細節的能力。這也就標誌著,視網膜發育成熟。

長時間玩手機,視網膜會脫落?

楊教授表示,目前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產品發出的光源會對視網膜造成傷害,但也不能否認,這種刺激可能有累積作用。所謂累積作用,就是現在看不出有什麼影響,累加到一定程度,不良影響才表現出來。

媒體經常報道,有白領、學生連續玩手機十幾小時,結果視網膜脫落,又是怎麼回事?

楊教授表示:“可能是他們的視網膜本身已有病變,長時間看手機隻是一種誘因。”

比如,近視特別是高度近視,可能導致視網膜病變,或者眼睛曾受撞擊,也會損傷視網膜。這些情況加上過度用眼,可引起視網膜脫落。

她提醒,使用電子產品後,若出現視力模糊、眼前有黑影等症狀,要及時就診。

12歲前,更易近視,度數增長更快

電子產品對兒童視力的影響,更需關注。

楊教授表示,相比視網膜,屈光係統的生長要慢很多,大概到12歲時,眼球屈光發育才達到穩定。

所以,在12歲前過度使用電子產品,更易近視,近視進展也更快。

還有一個時間段尤其要重視——流行病學調查顯示,7歲左右,最容易成為近視。

嬰兒出生時,是輕度遠視。而6、7歲,剛好是孩子開始上小學的時候,用眼時間突然增加,超過刺激負荷,便使得近視出現。

好比種一個南瓜,你給它一個框,它會長成一個框的模樣。眼睛在快速發育過程中,也是可塑的。你不斷刺激它,它就很容易近視。

一旦在7歲左右近視,通常1年就可以增長75~100度。要等到14歲後,速度才開始減緩,18歲後相對穩定下來。

楊教授建議,孩子入小學前一定要詳細檢查視力。遠視少於100度的,要特別小心了,上學後不加以保護的話,很快就會近視。

眼科醫生的孩子,玩電腦長大,至今不近視。

秘訣是?

楊教授的兒子今年15歲,幾乎是玩著電腦長大的。兒子才2歲,楊教授就買益智遊戲光盤給他玩。等他大點了,讓他有選擇地看動漫、美劇、電影。他們家的iPad,居然放在兒子房間。至今,楊教授的兒子都沒有近視。

這是怎麼做到的?

每天步行上下學,保證1小時戶外活動時間,可以適當使用電子產品。

戶外的自然光,對視力是非常有幫助。自然光線是複合光,有足夠的強度和變化,能刺激瞳孔、睫狀肌的活動,使眼睛更靈活。而室內光、電子產品的光,呈現的多是三色光。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的何明光教授曾做過一個實驗:

把一群一年級的小朋友分成兩組,一組每天放學後直接回家,另一組放學後在操場上活動一節課,持續觀察3年。結果發現,多活動一節課的孩子,近視發生率明顯較低。

楊教授總結道:“沒有說多少歲以下不能,關鍵是要縮短看手機的時間,同時,年紀越小,戶外活動時間要越長。幼兒園的孩子,最好每天有2小時;小學以後,保證每天有1小時。”

至於戶外活動的類型,沒有特別限定,隻要活動時間足夠就行。

劃重點——

長時間看電子產品的小孩,年齡越小,越容易近視,近視的進展也越快。

小孩看手機,把握兩個度、兩個時間——

長度:建議使用距離30厘米以上,更推薦大屏幕的產品。

光照度:過低可引起近視,過高會引起不適。更推薦在有較明亮背景光的環境下觀看。

使用時間:不超過30分鍾,年齡越小,時間越要縮短。

戶外活動時間:保證每天1小時以上。

孩子眯眼、歪頭,可能是近視表現,要及時帶到醫院檢查視力。

關鍵字:眼睛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