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患有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的人可以生活數十年而沒有任何症狀。目前仍然缺乏可靠且特異性的預測這種疾病不良進展的臨床標誌物。
猝死可能是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第一個症狀。近期的研究發現提示著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中存在代謝異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和複旦大學的研究人員鑒定出預測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及其親屬的主要不良心髒事件的代謝標誌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20年2月12日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Elevated plasma β-hydroxybutyrate predicts adverse outcomes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ogenic cardiomyopathy”。
通過比較來自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和健康供者的心髒組織,這些研究人員使用定量蛋白質組學鑒定了存在異常調節的代謝途徑。來自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右心室顯示出較高的酮代謝酶OXCT1和HMGCS2,這提示著這些患者的右心室存在較高的酮代謝。
對匹配的冠狀動脈和竇血漿的分析表明,在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早期階段就能存在酮體合成,這一點在體外使用患者來源的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化而成的心肌細胞(ipsC-CM)中得到了驗證。這種酮體合成是通過脂肪酸氧化進行的,而且主要是通過中鏈脂肪酸氧化進行的。對來自晚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的右心室的靶向代謝組學分析揭示中鏈脂肪酸處於一種“燃盡(burned-out)”狀態,酮體利用則沒有。
在一個獨立的驗證隊列中,與62名健康誌願者相比,65名以非心力衰竭表現為主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先證者(proband,編者注:在進行係譜分析時,首先從家係中前來就診或發現的第一個患病個體,稱先證者)具有更高的血漿β-羥丁酸(P <0.001)。有主要不良心髒事件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先證者的血漿β-羥丁酸高於沒有主要不良心髒事件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先證者(P <0.001)。在先證者的94個親戚中,較高的血漿β-羥丁酸可區分了25個疑似具有主要不良心髒事件的親戚和未受影響的親戚。
這項研究表明血漿β-羥丁酸升高可預測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先證者中的主要不良心髒事件、具有主要不良心髒事件的心律失常性心肌病患者及其臨床無症狀親屬的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