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髒病仍然是澳大利亞乃至全球最大的殺手。心髒病發作後,瘢痕組織會形成,這對心髒功能產生負麵影響。
在一項新研究中,來自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和西米德醫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在臨床前大型動物模型中,蛋白藥物---重組人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AB(rhPDGF-AB)可以改善心髒病發作後的預後。他們將rhPDGF注入患有心髒病的動物中可以改善瘢痕組織的質量,導致心髒中新血管的形成,並且降低危險的心律失常的發生率(心律不齊可能導致猝死)。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B improves scar mechanics and vascularity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論文通訊作者、悉尼大學副教授James Chong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療法,目前還沒有能夠以這種方式改變瘢痕組織的治療方法。在我們的研究中,通過改善心髒病發作後的心髒功能和瘢痕組織形成,rhPDGF-AB治療可提高整體生存率。雖然這種治療不影響瘢痕組織的總體大小,但是重要的是,我們發現rhPDGF-AB導致瘢痕組織中的膠原纖維排列和強度增加。這改善了心髒病發作後的心髒功能。我們的合作者,即來自澳洲張任謙心髒研究所的Richard Harvey教授,之前已證實這種蛋白可以改善小鼠模型在心髒病發作後的心髒功能。這個研究項目已進行了十多年,如今我們已在兩種物種中獲得了令人信服的有關這種治療效果的數據。”
在心髒病發作後,心肌受損,從而導致厚厚的瘢痕組織形成。這可會限製心髒高效發揮功能的能力,並可能增加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的風險。
當前的治療旨在盡可能快地恢複對心髒的血液和氧氣供應,以減少瘢痕組織形成。雖然這可以改善臨床結果,但是多達四分之一的經曆第一次心髒病發作的患者會在一年內患上心力衰竭。
Chong說,“雖然我們已經製定了治療方案,但是很明顯,我們迫切需要更多的治療來改善患者的預後,特別是在發生大麵積心髒病發作後。心髒病是澳大利亞主要的死亡原因。據認為,超過40萬澳大利亞人在其生命的某個階段經曆心髒病發作,每10分鍾大約出現一次心髒病發作。通過我們的研究,我們發現了改變這些統計數據負麵影響的機會。一些進一步開展的動物研究是確定安全性和劑量所必需的。我們隨後可以很快著手進行人體臨床試驗。rhPDGF-AB顯然是一種有前途的治療選擇,並且可能與現有的治療方法一起使用,以改善心髒病患者的預後和生存率。我們如今希望進一步研究這種治療方法,包括是否可以將它用於受瘢痕組織影響的其他器官係統,比如腎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