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長生等在JACC發文:心房顫動,可以預防!

作者:王雪萍 來源:心在線 日期:17-10-26

房顫動(房顫)被稱為“21世紀的心血管流行病”,在全球的發病率不斷升高。然而,在臨床實踐或指南中房顫預防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馬長生教授等在《美國心髒病學會雜誌》(JACC)上發表了一篇綜述文章,探討了房顫的預防問題

圖1. 馬長生教授等在JACC發表的這篇綜述。

據估算,如果消除冠心病的主要危險因素,至少80%的冠心病是可以預防的。同樣,通過相似的措施,房顫也可以預防。他們回顧了可糾正的生活方式因素,如飲酒、吸煙、體力活動及心理壓力,與房顫發生危險之間的相關性,也評估了心血管危險因素,如超重和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及其他心血管病,與房顫危險之間的關係。馬長生教授等認為,采用人群幹預和高危人群預防相結合的策略,強調整體人群的健康生活方式選擇,加上危險因素更好的控製,相當高比例的房顫是可以預防的。

一. 可糾正的生活方式與房顫預防

1.飲酒

幾十年前人們已經注意到飲酒與房顫之間的關係,房顫因此曾被稱為“假期心髒綜合征”。哥本哈根城市心髒研究中,每周飲酒超過21份,房顫風險升高39%。即使少量飲酒,也可能升高房顫風險。飲酒量與房顫風險之間似乎呈線性相關,飲酒沒有安全閾值。

鑒於飲酒風盛行,如果能夠避免不健康飲酒,一部分人可以避免房顫發生。

2.體力活動和心肺功能

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體力活動及心肺功能與房顫發生風險密切相關。不過,在不同人群及不同運動強度下,運動量和房顫的風險有所差異。

劇烈運動有可能升高房顫風險,但這一點隻在年輕男性中觀察到,在年齡較大和女性患者中,均觀察到運動對房顫可能有保護作用。這可能與不同人群能完成的運動量有關係。避免靜坐的生活方式應作為降低房顫風險的重要途徑。

不同於體力活動,心肺功能是健康狀況的指標。心肺功能與房顫風險呈線性相關。一項針對肥胖的陣發性或持續性房顫患者的研究證實,增強心肺功能的運動項目可有效降低房顫負荷,明顯減少房顫再發。

3.心理因素

情緒壓力最近剛被確認是房顫的危險因素。數據提示,不良情緒與房顫風險之間呈強相關。

在Framingham後代研究中,易怒、敵意性格和憤怒症狀可使男性發生房顫的風險分別升高10%、30%和20%,緊張可使房顫風險升高24%。一項針對陣發性房顫患者的研究顯示,不良情緒(憤怒、壓力、急躁、焦慮)使房顫發作風險升高3~6倍,而幸福感有保護效果。研究提示,幹預不良情緒可以降低房顫風險。

4.吸煙

最新研究發現,吸煙與房顫發生獨立相關。鹿特丹研究報道稱,吸煙者,包括之前吸煙者在內,發生房顫的風險升高51%。即使是孕期和孩童期暴露於二手煙環境中,以後發生房顫的風險也較高。

盡管吸煙的危害已得到大力宣傳,但人們還沒有意識到吸煙也是房顫的重要危險因素。如果吸煙者能夠戒煙,那麼高達12%的房顫病例可以避免發病。

二. 心血管危險因素與房顫預防

1.肥胖與超重

現有數據一再證實,超重和肥胖是房顫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所有研究中,體質指數(BMI)均與房顫風險密切相關,BMI每增加一個單位,房顫風險升高4%~8%。據估算,如果每個人都達到理想體重,可以預防18%的房顫病例。

超重和肥胖患者減重可明顯降低房顫風險。研究顯示,體重平均減輕14.3 kg,房顫症狀及嚴重程度、房顫發作累計時長及次數均明顯改善。同樣,管理體重和其他危險因素也可有效預防消融術後的房顫再發。

2.高血壓

高血壓是新發房顫的獨立預測因素,與房顫發生呈線性相關。收縮壓每升高10 mmHg,房顫風險升高1.1倍。據估算,高血壓對房顫的人群歸因危險度達到14%~20%,如果將臨界高血壓也計算在內,則人群歸因危險度將高達25%。

高血壓患者強化血壓控製,可明顯降低房顫發生。例如,Cardio-Sis研究中,強化血壓控製(收縮壓≤130 mmHg)組的新發房顫發生率(1.8%)明顯低於常規血壓控製組(3.8%)。

有關ACEI或ARB降低房顫風險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在高血壓而不伴其他危險因素的人群,未觀察到藥物治療對房顫發生率的影響。在高血壓患者合並至少一個心血管危險因素,或合並左室肥厚的人群中,研究顯示ARB可明顯降低新發房顫發生率。另外,所有針對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人群的隨機試驗一致表明,使用ACEI或ARB有明顯減少房顫發生的臨床獲益。

3.糖尿病

許多研究已證實糖尿病與房顫風險之間的相關性。一項薈萃分析表明,糖尿病患者的房顫風險升高34%。另一項研究則報告,空腹血糖每增高1mmol/L,房顫風險升高33%。預防糖尿病可能有助於直接或間接地降低房顫風險。

糖尿病與房顫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目前還存在爭議。與糖化血紅蛋白治療目標值7.0%~7.9%相比,強化降糖將其降低至6.0%以下,未能降低新發房顫發生率。

4.血脂異常與他汀治療

有關血脂水平與房顫發生之間的關係,目前證據有限且不一致。ARIC研究報道,總膽固醇及LDL-C,而不是甘油三酯和HDL-C,與房顫風險相關。其他研究則沒有發現血脂與房顫風險之間存在相關性。

雖然觀察性研究提示,冠心病或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使用他汀與房顫發生之間呈正相關,但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並不一致。總之,血脂水平與房顫風險的關係,他汀的預防作用,目前尚不肯定。

5.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

大量研究表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OSA)與多種心血管病密切相關,包括房顫。目前已確定,OSA與房顫之間有因果關係,OSA是房顫的重要危險因素。

伴有OSA的陣發性房顫患者采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治療,可減少房顫再發。近期一項研究同樣顯示,伴有OSA的房顫患者,消融成功率顯著降低(36.7% vs. 66.7%),而CPAP治療者的消融成功率則大幅提高至71.9%。不過,以上兩項均為小型觀察性研究。CPAP治療是否能有效預防房顫,目前尚缺乏堅實證據。

6.心血管病

房顫常常並發於冠心病,特別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因無症狀房顫的發生率遠高於症狀性房顫(16% vs. 5%),房顫在AMI患者中的發病率一直被低估。

心衰與房顫之間互為因果。大約1/3的心衰患者會發生房顫,反過來,1/3的房顫患者將出現心衰。一項中位3.7年隨訪的社區研究表明,32%的射血分數保留性心衰患者發生了房顫。預防和管理心血管病對於房顫的預防非常重要。

三. 孤立性房顫、家族性房顫與預防

近期的研究已證實,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遺傳風險受試者的冠心病風險降低50%。房顫也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雖然目前還沒有這方麵的臨床研究,我們同樣可以猜測,高遺傳房顫風險人群可以通過健康習慣而降低其房顫的患病風險。

四. 高危預防與人群預防

1.危險預測與高危預防

識別房顫高危患者,並針對他們采取預防措施是更具費效比的幹預方法,可以為高危者帶來相當大的獲益,缺點是低危人群不能受益,而絕大多數房顫病例來自低危人群,如果隻是將幹預集中於高危人群,這些病例將沒有機會得到幹預,因此高危人群預防不能降低人群總的患病率。

2.人群預防

通過在人群水平改變生活方式,即使血壓或體重僅小幅下降,人群房顫風險分布也將左移,將高危者移出高風險區,所有個體將從風險小幅降低中獲益,效果顯著(圖2)。相反,整個人群血壓、BMI和飲酒量即使輕微增加,也將大幅度地升高整個人群房顫的發病風險。

圖2. 人群中房顫風險分布,人群幹預可將分布曲線左移。

不幸的是,世界範圍內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仍然很常見。最新數據表明,在美國幾乎沒有成年人能達到心血管健康指標理想水平的所有標準。我國的情況同樣如此。

五、總結

綜上所述,馬長生教授等認為,房顫與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具有許多相同的病因,可糾正的生活方式危險因素及合並的心血管病升高了房顫患病風險。加強健康行為,促進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心血管病及危險因素管理,對預防房顫、減輕疾病負擔至關重要(圖3)。

圖3. 房顫是可以預防的。

關鍵字:馬長生,,,,房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