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風險預測能否步入基因時代?

作者:陳婕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11-04

  希望顯現――源於最新研究的證據

  既往病例對照研究表明,冠心病與某些單核苷酸多態性(SNPs)有關,芬蘭研究者利用與冠心病相關的13個SNPs構建的遺傳學風險預測模型,能識別出20%的歐洲先民具有首發冠心病事件風險升高約70%的特點,但這組SNPs的臨床應用價值尚待進一步驗證。研究發表於《柳葉刀》[Lancet 2010, 376(9750): 1393]雜誌。

  研究者分別在一項病例對照研究(3829例冠心病相關疾病患者和48897名對照組觀察對象)和一項前瞻性隊列(30725名不合並心血管疾病的觀察對象)中檢測了上述13個SNPs,並將其組成一種多位點的遺傳學風險評分,通過Cox比例風險模型來估測這一風險評分與冠心病發病的關係。在前瞻性隊列隨訪期間(中位隨訪時間為10.7年),共1264名觀察對象首次發生冠心病。在校正傳統危險因素後,與遺傳學風險評分位於最低五分位數的觀察對象相比,最高五分位數者冠心病風險顯著升高1.66倍。在校正家族史後,上述關係亦然。然而,這一遺傳學風險評分無法在傳統危險因素和家族史之上,進一步提高冠心病預測能力。此外,病例對照研究結果與前瞻性隊列研究結果相似。

  為時尚早――源於同期述評的觀點

  英國劍橋大學公共健康與初級保健部門的曼金德・桑德霍(Manjinder Sandhu)教授在同期述評[Lancet 2010, 376(9750): 1366]中對於通過遺傳學特征來預測冠心病風險表達了相對保守的觀點。

  Sandhu教授認為,迄今為止,被識別的遺傳學變異僅能解釋疾病風險總體變異中的很小一部分。因此,目前被識別的遺傳學易感性位點並無足夠分辨力來明顯提高風險預測能力。雖然芬蘭研究者證實了遺傳學風險評分與首發冠心病有關,但該研究未提供任何資料表明這一風險評分優於傳統危險因素。

  就人群水平而言,家族性相對風險代表所有相關位點被識別之後,疾病風險預測即可實現。然而,對於2型糖尿病、心髒病和某些腫瘤等常見疾病,由於其家族性相對風險較低,人們無法發現所有易感位點,從而提供臨床有效的風險預測。

  包括全基因組測序在內的基因組風險預測的最終應用,取決於潛在的遺傳結構、變異在遺傳因素所致疾病中所占比例以及疾病患病情況。目前,在人群範圍內,單憑基因組風險預測似乎無法達到足夠的分辨力,從而有效預測眾多遺傳性較小的常見疾病的個體風險。

關鍵字:冠心病,風險預測,基因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