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s發現房顫患者能夠從抗凝治療中獲益。EAFT(European AF Trial)和退伍軍人服務部非風濕性房顫卒中預防(Veterans Affairs Stroke Prevention in Nonrheumatic AF)兩項試驗確認了抗凝二級預防的作用。但是,當前隨著西方世界老齡化,上述研究的平均年齡相對較低,大約70歲。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因為房顫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有些研究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嚴重出血的風險也相應增加,許多醫生對於高齡患者采用抗凝治療猶豫不決。因此,EAFT和退伍軍人服務部非風濕性房顫卒中預防試驗的結果能否推廣到老年患者一直存在爭論。
有幾項研究納入了老年患者。BAFTA (Birmingham AF Treatment of the Aged)研究是一項年齡大於75歲的隨機試驗(平均年齡81.5歲)。另外一項Riksstroke(瑞典卒中登記研究,Swedish Stroke Register)中,平均年齡為79.5歲。兩項研究顯示老年抗凝治療患者給予抗凝治療的預後優於未抗凝或僅使用阿司匹林者。
隨著預期壽命增加以及健康狀況的改善,弄清更高齡患者采用抗凝治療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因此,來自瑞典Örebro大學醫院的Peter Appelros等在Stroke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分析了4個國家綜合登記研究的觀察性數據(從2006年到2013年)共23356例合並AF的卒中患者,年齡介於80-100歲。第二個目的是為了驗乞出血風險和常用藥物之間的關係。
結果發現,所有23356例患者皆合並房顫,6361(27%)例卒中後給予了抗凝治療。在三個年齡組(80-84歲,85-89歲,>=90歲)皆發現抗凝治療與降低缺血性卒中複發有關。>=90歲年齡組出血風險增加最明顯,但是並沒有抵消抗凝治療的總獲益。除了年齡外,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或合並症都不影響抗凝相關出血的風險。非抗凝藥物(Drugs other than anticoagulants)未影響嚴重出血的發生率。
最終作者認為鑒於該研究的患者特點,越來越多的患者應該接受抗凝治療,並且不會明顯增加出血風險。>=九十歲的患者出血風險會有一定程度增加,但是並沒有影響總預後。
譯者注:對於房顫的患者,年齡越大血栓栓塞的風險越高,同樣抗凝相關腦出血的風險亦越高。如何平衡高齡患者的獲益和風險是臨床醫生麵臨的抉擇!個人更願意積極抗栓治療,除非除了高齡以外還存在其他出血的危險因素比如多發微出血、澱粉樣腦血管病、腦葉出血、不能控製的高血壓等等。
文獻出處:
Stroke. 2017 Jun;48(6):1617-1623. doi: 10.1161/STROKEAHA.117.016902. Epub 2017 May 9.
To Treat or Not to Treat: Anticoagulants as Secondary Preventives to the Oldest Old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