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顫領域的四項重大研究

作者:伊文 來源:醫脈通 日期:17-05-17

導讀:

        第38屆美國心律學會科學年會(HRS2017)於5月10~13日在芝加哥盛大召開。在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LBCT)專題會議上,研究者公布了四項房顫診療相關的重大研究,內容涉及抗凝治療、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左心耳封堵以及沉默型房顫的檢測。

AEIOU試驗:房顫消融期間阿呱沙班間斷vs不間斷抗凝

        這是一項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比較了阿呱沙班完全不間斷給藥和手術當天早晨暫停給藥兩種治療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所有患者為非瓣膜性房顫擬行消融術者,術前均服用阿呱沙班至少21天。主要療效終點是非出血性卒中和係統性栓塞,主要安全性終點是臨床大出血。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研究者從18個中心招募了306例不同類型的房顫患者,其中300例患者隨機分入不間斷抗凝組和間斷抗凝組,295例完成了隨訪。此外,研究者還將所有阿呱沙班治療患者與295例不間斷華法林抗凝治療患者進行了匹配分析。

        數據顯示,所有組的主要療效終點發生率都比較低,無卒中或係統性栓塞發生;出血發生率在阿呱沙班不間斷抗凝組11.3%,間斷抗凝組9.7%,阿呱沙班治療的所有患者為10.5%,不間斷華法林抗凝組為9.8%;大出血發生率在阿呱沙班不間斷抗凝組為1.3%,間斷抗凝組為2.1%,阿呱沙班治療的所有患者為1.7%,不間斷華法林抗凝組為1.4%。出血發生率和大出血發生率在各組均無顯著差異。

        研究表明,房顫消融期間,無論是否暫停應用阿呱沙班,其預防卒中的療效和安全性皆與不間斷華法林抗凝治療相似。

POWDER-AF試驗:複發性房顫患者肺靜脈隔離是否需要持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目前在臨床上,症狀性陣發性房顫患者在肺靜脈隔離術後要常規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3個月,其後是否需要繼續服用該類藥物目前尚無隨機對照試驗證據。POWDER-AF試驗是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在症狀性複發性房顫患者中比較了肺靜脈隔離(PVI)+持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ADT)相對於單純PV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ADT包括氟卡尼、西苯唑啉、普羅帕酮、索他洛爾或胺碘酮。研究者將153例術後3個月患者隨機分入繼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組或停藥組。主要終點是隨訪過程中任何有記錄的超過30秒的房性心動過速(ATA),次要終點包括再次消融、不定期就診、抗心律失常藥物相關不良事件等。

        12個月隨訪時,兩組的主要終點發生率存在顯著差距——繼續治療組2.7%,停藥組21.9%(P<0.001)。研究顯示,繼續服用先前無效的藥物明顯降低了肺靜脈隔離術後快速型房性心律失常的複發率。

EWOLUTION研究:有或無口服抗凝藥禁忌患者中WATCHMAN左心耳封堵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這是一項前瞻性、單臂、多中心注冊研究,在歐洲、俄羅斯和中東地區47個中心納入1025例置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裝置的房顫患者。主要終點包括術後2年的裝置植入成功率和安全性、卒中發生率、出血和死亡率等,均由隨訪調查組和醫療安全組評定。

        研究中78%的術者植入經驗小於2年,完成了75%的手術。在此種情況下,EWOLUTION研究封堵裝置植入成功率達98.5%,完全封堵率為99.8%,首次隨訪完全封堵率達99.0%;7天手術/裝置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發生率2.8%;術後裝置血栓發生率為3.7%,僅1例患者發生卒中;隨訪1年,缺血性卒中發生率僅為1.1%,大出血發生率為2.6%。

        一年隨訪結果證實了WATCHMAN封堵器在有或無口服抗凝藥禁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REVEAL AF試驗:關注高危患者中“沉默型”房顫的發病率

        這是一項前瞻性、單臂、開放標簽的多中心研究,在美國和歐洲57個中心納入446例房顫和卒中高危患者,采用植入式心電監測儀(ICM)長程監測心電圖來識別“沉默型”(無症狀)房顫。患者入選條件為:CHADS2評分≥3分,或2分並至少有一項下列合並症:冠心病,腎功能損害,睡眠呼吸暫停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共有394例患者接受了ICM。主要終點為患者在18個月時發生持續≥6分鍾的房顫。平均隨訪時間為22.5個月。

        數據顯示,30天、18個月和30個月時房顫的檢出率分別為6.2%,29.3%和40%,平均檢出時間為123天。以30天為限,超過3/4的房顫患者漏檢。在臨床中,我們應該重視對“沉默型”房顫的篩查。

關鍵字:房顫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