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外醫院華偉和樊曉寒點評四種新型心衰器械治療

作者:盧芳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日期:17-03-18

        治療心衰很有挑戰,阜外醫院華偉、樊曉寒指出,優化藥物聯合個體化的器械植入將成為未來心力衰竭治療方向,並就當前器械治療慢性心衰的新進展在本刊進行了闡述。

        心髒再同步化治療:心室多位點起搏技術將有更好應用前景

        大量臨床試驗證明,心髒再同步化治療(CRT)可減少中重度心衰患者再入院率、逆轉心室重構、降低死亡率,並且相關指南也做了明確推薦。

        近年來,CRT技術的新進展主要是左心室四極導線和左心室多位點起搏技術(MPP)。與傳統的左心室單點起搏相比,MPP將具有更好的應用前景。

        左心室心內膜起搏及無導線起搏技術在CRT中的應用也在挖掘中,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還有待進一步證實。

        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阜外醫院已植入首例全皮下ICD

        植入式心律轉複除顫器(ICD)是預防心衰患者心原性猝死的“大拿”,其適應證在相關指南也有明確推薦。全皮下ICD(S-ICD)和可穿戴式ICD在近年頗受關注。

        2014年12月,國內首例S-ICD植入術在阜外醫院進行,患者三尖瓣機械瓣換瓣術後伴室性心動過速。

        2015 年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室性心律失常與猝死指南中推薦,對於有ICD植入適應證,但無需起搏及CRT 者可考慮S-ICD(Ⅱa,C),而經靜脈途徑困難、因感染等移除經靜脈ICD 者可考慮S-ICD 作為替代方案(Ⅱb,C)。

        對於可穿戴式ICD,2015年ESC室性心律失常指南推薦其用於左心室收縮功能差且短期內有心原性猝死的風險,但不適合ICD植入的患者。在慢性心衰患者中,主要用於等待心髒移植者。

        心肌收縮調節器:全球已超2500例心衰患者使用,阜外醫院試水結果良好

        心肌收縮調節器的效應相當於聯合應用β受體阻滯劑和迷走神經刺激,但是該效應局限於心髒,無全身副作用。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Ⅱ~Ⅲ級、左心室射血分數<35%且窄QRS間期(<120 ms)時推薦應用心肌收縮調節器治療。

        目前,全球已超過2500例心衰患者植入心肌收縮調節器,2014年12月我國第一台心肌收縮調節器於阜外醫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術後3個月隨訪左心室射血分數、生活質量評分和6分鍾步行距離均較植入前好轉。

        迷走神經及脊髓刺激等:尚需時間檢驗

        迷走神經刺激療法、脊髓刺激療法的主要原理為增強副交感神經/迷走神經的調節作用,從而改變心衰患者出現的交感- 副交感神經調節失衡狀態。

        迷走神經刺激療法相關的臨床試驗均顯示,患者6個月內心功能有所改善,但安全性及有效性尚待更長時間隨訪結果檢驗。

        脊髓刺激療法的候選人群目前認為主要為左心室射血分數≤35%、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80 mm,QRS間期<120 ms的患者。但目前相關研究結果尚不一致。

        來源:華偉,樊曉寒. 慢性心力衰竭治療的新選擇——器械治療. 中國循環雜誌, 2016, 31: 529-531.

關鍵字:心衰器械治療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