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的重要臨床研究揭曉(late breaking clinical trials)是介入治療專場,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徐標教授應本報邀請,對4項研究作了深入解讀。
GRAVITAS研究
減少經皮冠脈介入(PCI)術後心血管事件,增加氯吡格雷劑量並無優勢。
部分患者對氯吡格雷反應差,其機製是肝髒P450酶活性低導致活性代謝產物不足,從藥代動力學角度來看,這很難通過增加劑量解決。因此該研究設計有缺陷,陰性結果意料之中。合理的研究方向應為針對其根本原因,使用直接起效的非前體性藥物,如普拉格雷、替卡格雷等。
基礎藥理研究與臨床實踐不能簡單對等,血小板功能檢測結果是否直接關乎患者預後值得反思。華法林是選擇性維生素K抑製劑,作用靶點明確,個體基因位點變異直接影響其代謝過程,進而決定個體化給藥劑量。但這一思路未必適用於氯吡格雷,因為血小板功能機製複雜,影響因素眾多,ATP受體阻斷隻是其中一個環節,單純增加ATP受體阻斷藥物劑量未必有效。
TAMARIS研究
挽救嚴重外周動脈疾病(PAD)患者肢體及生命,NV1FGF基因治療令人失望。
對於缺血性心血管病、特別是外周血管閉塞性疾病,長期缺乏理想療法。血管新生療法,即通過使用生長因子(GF)促進血管內皮形成、吸引骨髓中內皮祖細胞歸巢到缺血部位、激活既有血管內皮細胞,以促進殘存血管新生有很好前景。
該研究的陰性結果折射出目前基因治療的待解難題,包括:①生長因子種類是否適當,生長因子是一個大家族,不同種類作用不盡相同,目前用於血管新生療法較多的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和肝細胞生長因子(HGF),而本研究選擇了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②缺血時間,血管新生治療須依賴於殘存血管基礎,若缺血時間過長則很難成功;③給藥劑量是否適當;④基因載體是否理想;⑤最優化給藥途徑尚未明確。
總之,血管新生治療影響因素眾多,可能導致該研究出現陰性結果,而人體研究很難進行組織表達相關檢測,因此難判斷陰性結果的確切原因。但不能因此否定基因治療的前景。
治療冠脈大血管狹窄,DES與BMS遠期安全性相當。
長期以來臨床醫生認為,與裸金屬支架(BMS)相比,藥物洗脫支架(DES)能有效降低介入術後早期事件,但其藥物塗層可抑製血管內皮覆蓋,導致晚期支架內血栓形成。但深入研究表明,支架內血栓形成除與藥物塗層有關外,更受多種因素影響,如藥物載體、操作技術缺陷導致支架貼壁不良等。該研究探討的話題並不新,它給我們的啟迪在於,支架內血栓形成並非僅由藥物塗層一個因素導致,而隨著可吸收塗層、載藥量、介入技術等相關研究不斷深入,DES器材和技術越來越完善,DES將逐步取代BMS,我們已進入DES時代。
ACT研究
越來越多證據表明,對比劑腎病致病因素複雜,可能包括氧化應激、高滲透壓、內皮損傷等,具體機製尚不明確,最重要的或始動的因素不清楚。正因基礎研究不足,缺乏證據,臨床嚐試很多防治對比劑腎病的藥物療效均不肯定。該研究得到陰性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
現代醫學研究的方向應當是基礎研究指導臨床研究和實踐。隻有做更深入的基礎研究,揭示對比劑腎病的確切機製,才有望找到有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