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10:30,在美國心髒學會(AHA)2010年會上有一個特殊的會場,《中國醫學論壇報》首次與AHA合作舉辦 “東西方對話――心腦血管疾病預防高端研討會”,我們在大洋彼岸特邀中西方專家共聚一堂,分享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策略。
世界心髒聯盟候任主席、美國北卡羅萊那大學 史密斯(Smith)
循證建議是否可用於全球?
循證醫學在全球的應用可改善患者心血管轉歸,較客觀反映臨床實踐的大規模注冊研究CRUSADE顯示,循證建議應用越廣泛,住院患者的死亡率越低;對指南依從性每改善10%,患者死亡率降低11%。
了解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關鍵。已知80%以上的心血管疾病負擔發生在低中收入國家,但這些國家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數據還較少。INTERHEART研究在52個國家中分析了與心肌梗死(MI)相關的潛在可變危險因素的作用,結果顯示,9種單一危險因素(血脂異常、吸煙、高血壓、糖尿病、腹型肥胖、社會心理因素、水果蔬菜攝入、飲酒和體力活動)與全球急性MI強相關[占全球和大多數地區人群歸因患病率(PAR)的90%];這些危險因素對年輕人更為重要,且無性別差異。載脂蛋白B/A1(ApoB/A1)比例異常和吸煙是最重要的危險因素,占PAR的2/3。由此提示,根據現有知識製定預防策略,將可在全球範圍內避免大部分慢性心髒疾病的發生。
世界心髒聯盟2004年發布了國家和地區心血管疾病預防指南規範,推薦各國製定心血管疾病預防政策,政府、國家團體和基金會應聯合發布臨床和公共健康指南。在將證據轉化為有效且高效率的醫療實踐過程中,我們應將臨床指南與專業判斷相結合,並以相應人群的流行病學危險因素數據為基礎來評估總體心血管疾病風險。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有共同的病因,但其預防依各國文化、社會、醫療和經濟狀況不同而存在差異。基於此,各國指南可能存在差異,但製定指南所依據的證據和原理是一致的。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孫藝紅
房顫患者卒中預防:何去何從?
心房顫動(AF)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可升高患者死亡率和卒中發生率。北美有2300萬AF患者,中國有800萬AF患者。我國研究顯示,在非瓣膜病AF患者中,卒中發病率為24.8%。
歐洲心髒病學會(ESC)最新AF治療指南中的CHA2DS2-VASc評分納入了血管疾病、年齡65~74歲以及女性3項新的AF卒中危險因素。我國的病例對照研究也顯示,年齡>76歲、高血壓、糖尿病、收縮壓較高和左心房血栓是非瓣膜病AF患者卒中危險因素。
大量研究證實,抗凝治療可以降低AF患者卒中發生風險。例如,AFASAK、SPAF、CAFA等研究均證實華法林在降低AF患者卒中風險方麵優於對照藥物。我國研究也證實,與阿司匹林相比,調整劑量後的華法林可使AF患者死亡和缺血性卒中發生相對風險降低56%。然而,在美國,適合華法林治療的AF患者中僅有一半接受了抗凝治療,在中國該比例不足10%。影響華法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的因素為:華法林的治療窗較窄(包括療效和安全性);在較窄的治療窗內,多種因素會影響患者病情的穩定性;國際標準化比值(INR)監測頻繁複雜。因此很多醫生避免使用華法林,致使臨床抗凝治療不充分。
為改善AF患者卒中預防,研究者們不斷探索新的治療策略,一些新型抗凝藥物的安全性和療效也已被臨床研究證實。2009年公布的RE-LY研究證實,與華法林相比,達比加群可有效降低AF患者血管事件和血栓栓塞的發生風險,其所致出血風險與華法林相當。2010年AHA年會上公布的ROCKET-AF研究結果證實,每日口服1次利伐沙班可降低AF患者卒中發生風險,其安全性與華法林相當。另有一些新型抗凝藥的相關研究(如ENGAGE-AF-TIMI48、ARISTOTLE等)正在進行中。
對於中國的AF患者,新型抗凝藥具有下列潛在的優勢:安全性與目前應用的抗凝藥相當,甚至更佳;其劑量固定,食物與藥物的相互作用較小;抗凝療效可以被預測(無須監測),在中國和西方人中的藥代動力學特點相似。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胡大一
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 中國的現狀及挑戰
中國每年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數達300萬,每3例死亡病例中就有1例死於心血管疾病,每年用於心血管疾病的直接醫療花費高達1300億元。
中國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為高血壓、吸煙、高膽固醇血症、超重/肥胖、糖尿病等。其中,高血壓是首要危險因素,我國高血壓發病率逐年升高,但血壓控製不理想;目前中國有9240萬糖尿病患者和1.48億前驅糖尿病患者,與美國相比,中國對糖尿病患者的認知度、治療率和控製率還很低;中國高脂血症發病率高達79.7%,臨床治療也未達標;1993~2004年,我國9省市對中心性肥胖流行趨勢分析顯示,男性和女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每年分別升高2.1%和1.6%;目前中國有3.5億吸煙者,1/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吸煙。
在此現狀下,中國政府和醫學界采取了一些舉措(控煙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心血管疾病預防的重要環節),但中國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仍麵臨嚴峻挑戰。在未來20年中,多重危險因素將使心血管疾病事件增加23%,且這些危險因素往往共存,將進一步增加心血管風險。中國高血壓患者合並多重心血管危險因素現狀 研究(CONSIDER)顯示,94.2%的門診高血壓患者存在1種以上危險因素。我國調查顯示,多數血脂異常患者存在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肥胖、吸煙等其他危險因素。
麵對這些挑戰,心血管疾病治療模式須由治療單一危險因素轉為控製多重危險因素,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需要著眼於生活方式幹預、控製血壓、降低血脂、控製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療的綜合幹預。
美國西北大學芬伯格醫學院 博諾 (Bonow)
臨床研究之路通向何方?
1996~2010年,醫學科學在CT、磁共振成像(MRI)、超聲、藥物研發、心血管手術、器官移植、置入裝置、臨床試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人類基因組、幹細胞研究等方麵取得了很大進展,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再生治療、納米技術、信息學等生物醫學研究前景廣闊。
人口老齡化是美國醫療保健麵臨的巨大挑戰。78%的美國老年人存在至少1種慢性疾病,63%存在2種或以上慢性疾病,20%存在5種以上慢性疾病,後者花費了美國老年醫療保險的67%。麵對沉重的疾病負擔,要將醫學研究成果用於改善人類健康,就需要將臨床研究轉化為臨床實踐,使二者形成循環體係。
在臨床研究向臨床實踐轉化過程中,有2個障礙:①基礎研究與臨床試驗的差距,即概念、實驗和臨床應用之間的差距,一些新診治方法無法逾越此障礙而不能用於臨床;②臨床試驗和臨床應用的差距,即知識與實踐間的差距,要縮小此差距,則需要對醫療保健質量和政策體係進行改進。
正如布盧姆(Bloom)所述,如果不迅速采取措施全麵恢複我們的體係,現今生物醫學研究所獲迅速而深遠的進步,可能永遠也不能被有效轉化為對社會有意義的醫療保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