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發性肌炎合並心髒損害41例臨床分析

作者: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內科 劉芳 蒲傳強 來源: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日期:13-01-12

多發性肌炎
多發性肌炎(資料圖)

  多發性肌炎是一組累及全身骨骼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合並其他髒器的損害,其中最常見的是心髒和肺,這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為了提高對多發性肌炎合並心髒損害的認識,現對我院1980~2004年4月收治的41例多發性肌炎並心髒損害者患者的資料進行總結分析。現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1)多發性肌炎合並心髒損害組(心髒損害組):男16例,女25例;年齡17~75歲,平均43.5歲;病程0.5月~7年,平均8個月。均符合Bohan和Peter提出的多發性肌炎診斷標準(1),且除外了其他原因所致的心髒病。(2)多發性肌炎無心髒損害組:共66例,男36例,女30例;年齡4~68歲,平均35.9歲;病程1個月~13年,平均9個月。本組41例合並心髒損害患者占同期全部多發性肌炎患者的38.3%。

  2、臨床表現:心髒損害和無心髒損害兩組患者在男女比例、病程上無顯著差異,但心髒損害組的發病年齡較無心髒損害組高,兩組間差異有顯著性;心髒損害組發熱、合並間質性肺病的比率均明顯高於無心髒損害組(p<0.001,p<0.05);而肌肉壓痛、關節痛的比率兩組差異無顯著性(p>0.05)。心髒損害組患者中心悸、胸悶者12例(29.3%),心前區疼痛2例(4.9%),雙下肢水腫2例(4.9%),無自覺症狀者25例(60.1%)。心髒疾病的診斷為,房性或室性心率失常者15例(36.6%);傳導阻滯和心肌缺血或梗死各為8例(各19.5%);心包積液6例 (14.6%);心力衰竭2例(4.9%);病竇綜合征和擴張性心肌病各1例(各2.4%)。以心髒損害為首發症狀者4例(9.8%);與多發性肌炎同時發病者31例(75.6%);之後出現者6例(14.6%)。

  3、實驗室檢查 1)血清酶學及其他血液檢查:心髒損害組和無心髒損害組患者血清肌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兩組血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及血沉(ESR)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而心髒損害組血抗核抗體(ANA)檢出的陽性率、C-反應蛋白(CRP)的含量卻明顯高於無心髒損害組(p<0.05);兩組抗Jo-1抗體陽性率無明顯差異(p>0.05)。 2)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檢查:心髒損害組患者心電圖的異常依次為:竇性心動過速13例(31.7%),竇性心律不齊11例(26.8%),房早及束支傳導阻滯各6例(14.6%),ST-T段異常7例(17.1%),室性早搏3例(7.3%),房室傳導阻滯2例(4.9%),竇性心動過緩和心房纖顫各1例(2.4%)。 超聲心動圖檢查8例,其中心包積液6例,心髒擴大3例,二尖瓣關閉不全2例,心髒收縮功能減低2例,肺動脈高壓1例。

  4、治療與預後:對多發性肌炎采用皮質類固醇(17例)或聯合應用免疫抑製劑(24例);對心髒損害采用擴血管(擴冠)、抗心律失常、強心、利尿治療。 經治療心髒異常恢複正常者14例(43.1%);心髒損害症狀改善者23例(56.10%);惡化者2例(4.9%);死亡者2例(4.9%)。

討 論

  多發性肌炎是累及骨骼肌的一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骨骼肌間質的炎變和肌纖維的變性、壞死為主要特點。表現為近端肌肉收縮無力、肌肉疼痛等,可與其他風濕性結締組織病並存。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心肌受損,據報道,約64.3%~75%的患者出現心電圖異常(2、3),但臨床上心髒的症狀往往不明顯,因而易被忽視。本組合並心髒損害患者占同期多發性肌炎患者的38.3%,低於國外文獻報道,其中以無症狀者占多數(60.1%),少數有症狀者僅表現為心悸、胸悶(29.3%),其次為心前區疼痛,占4.9%。本組以心髒病為首發症狀者4例(9.8%),曾首診於心內科,以後漸出現四肢無力,肌電圖示肌源性損害,肌肉活檢證實為多發性肌炎;與多發性肌炎同時發病者31例(75.6%);之後出現者6例(14.6%)。此外,本組患者的平均年齡高於無心髒損害組者,發熱和間質性肺病的發生率明顯增高,這提示多發性肌炎合並心髒損害可能也為異常自身免疫介導,特別是血液中ANA的陽性率及CRP含量增高,說明體內存在體液或細胞免疫異常。心髒損害的病理變化為心肌纖維腫脹、變性、壞死、甚至斷裂,壞死肌纖維被結締組織替代,心肌間質、血管外膜、竇房結及希氏束內有炎性細胞浸潤。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心律失常、各種早搏、束支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以及由於血管受累而出現的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嚴重者因心肌細胞變性、壞死和纖維化出現充血性心力衰竭、擴張性心肌病。心電圖是診斷心髒病變的主要手段,超聲心動圖可發現心髒的形態學改變,本組患者心電圖檢查最常見的異常是竇性心動過速(31.7%)和竇性心律不齊(26.8%);而超聲心動圖最常見的異常是心包積液(8例中有6例,6/8),其他還有心髒擴大(3/8例)、二尖瓣關閉不全(2/8例)和心室收縮功能減低、肺動脈高壓(各1/8例)等。

  對兩組患者的血清肌酶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兩組血CK、LDH、AST、ALT水平均升高,卻無顯著性差異。但合並心髒損害組的ANA陽性率和CRP含量卻明顯高於無心髒損害組,差異有顯著性(p<0.05),這不僅提示體內存在免疫異常—體液或細胞免疫異常,而且有炎症反應參與其中,因為在炎症時,單核巨噬細胞分泌IL-1、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它們刺激肝細胞合成以C-反應蛋白為主的急性反應時相蛋白。C-反應蛋白的結合物能夠啟動補體經典途徑,從而清除病原體;此外,自身免疫疾病特別是係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當有急性漿膜炎或慢性滑膜炎時,C-反應蛋白也升高。本組8例患者行超聲心動圖檢查,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包積液,結果與C-反應蛋白呈平行關係。心髒損害與多發性肌炎的發病機製相似,均為免疫介導的同一炎症性疾病,隻是累及的器官不同。ANA陽性及C-反應蛋白增高能否預示多發性肌炎合並心髒損害尚有待進一步證實。現已證實,抗Jo-1抗體與間質性肺病密切相關(4),本研究兩組的抗Jo-1抗體陽性率差異無顯著性。

  多發性肌炎合並心髒損害患者的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及對症治療,多發性肌炎的治療應用大劑量皮質類固醇激素,一般潑尼鬆1mg/(kg·d)口服,或大劑量甲基潑尼鬆龍衝擊治療,也可聯合應用免疫抑製劑。對心髒損害治療采用擴血管、抗心律失常、強心、利尿等方法。若早期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的心髒症狀可獲緩解,甚至治愈。但如果僅采取對症治療而不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或免疫抑製劑,則療效差。本組患者治愈14例(43.1%),症狀緩解23例(56.1%),惡化4例(9.8%),死亡2例。死亡者年齡分別為65歲和70歲,病程為3個月和6個月,前者死因為大麵積心肌梗死所致的心律失常;後者為充血性心力衰竭。分析死亡原因可能與患者年齡偏大、病程稍長、平時體質較弱有關,此外,後者的皮質類固醇激素應用較晚,且用量小,這可能也是導致預後不良的因素之一。

  總之,心髒損害是多發性肌炎最常見的合並症,亦為致死的原因之一。此類患者年齡偏大,常伴有發熱,而且同時發生間質性肺病的幾率較高,血清ANA抗體的陽性率及C-反應蛋白含量增高,心電圖檢查可發現早期的心髒病變,最常見的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和竇性心律不齊。盡管伴心髒損害的患者多數無明顯自覺症狀,但及時發現及治療對改善患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字:多發性肌炎,心髒損害,超聲心動圖檢查,束支傳導阻滯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