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ESC有兩項關於心衰患者使用心髒置入器械遠程監測的研究。我們在會議前期邀請了宿燕崗教授進行介紹。
ESC熱線研究之│宿燕崗教授:心髒植入器械遠程監測效果怎樣?
意大利時間8月28日,兩項研究結果在ESC官網上公布。
MORE-CARE研究顯示,雖然使用心髒置入器械的遠程監測並未帶來顯著臨床獲益,但門診次數和醫療花費均有減少。該研究同步發表於《歐洲心力衰竭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MORE-CARE納入900多例置入CRT-D的心衰患者,將其分為心髒置入器械的遠程監測組和常規護理組,由於其在入選患者方麵的過慢進度而提早終止,最終隨訪中位數為24個月。這或許導致其效度有限,不能有力地評估主要終點——心髒疾病或裝置原因導致的死亡率和住院率。
然而,其次要終點分析顯示,主要由於門診次數(in-office visits)減少了41%,醫療花費隨之降低了38%。此外,遠程監測組與常規護理組在生活質量和安全性方麵沒有顯著差異。
主要研究者,University of Modena and Reggio Emilia的Giuseppe Boriani指出,經濟方麵的優勢或許提示,即使沒有臨床獲益,也有足夠的原因使用遠程監測。
REM-HF研究同樣顯示,對置入CIEDs的患者使用遠程監測並不能較常規監測改善患者結局。該研究同步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
REM-HF研究搜集了英國9個中心的1650例平均年齡70歲的心衰患者數據,將其隨機分至遠程監測組和常規護理組。遠程監測組患者的CIEDs(三種:CRT-P、CRT-D、ICD)配置了數據存儲裝置,每周一次通過網絡和電話將數據傳至醫生,用於病情的解讀、用藥和生活方式的指導。
2.8年隨訪結果顯示,主要終點——心血管疾病導致的首次死亡事件或非計劃住院,在遠程監測組和常規護理組的發生率分別為42.4%和40.8%,無顯著差異。次要終點——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非計劃住院依然無顯著差異。
主要研究者,Imperial College London的 Martin R. Cowie表示:“我們一般認為搜集越多數據,對改善預後越有益,看來不是這樣。如果患者的症狀管理已經做得不錯了,每周進行遠程數據的搜集意義不大。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該研究顯示陰性結果的原因,如果在一個醫療護理係統不那麼完善的環境中開展此研究,也許會有不同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