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估計,到2030年,整個歐盟將有140~170萬房顫患者,且每年還有21.5萬新診斷房顫患者。房顫與死亡風險增加1.5~2倍相關,且20%~30%的卒中與房顫有關。維生素K拮抗劑(VKA)口服抗凝藥或非VKA口服抗凝藥(NOAC)可預防絕大多數房顫患者缺血性卒中發生並延長生命。
NOAC被推薦作為一線抗凝藥在適宜的患者中應用,其預防卒中效果與華法林(一種VKA)相當甚至略好一些,且較少出現顱內出血和死亡。VKA仍是房顫患者預防卒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且為不適宜服用NOAC的患者(例如置入機械性心髒瓣膜的患者)的首要選擇。
在歐洲卒中學會(ESO)的支持下,新指南對於出現抗凝治療並發症的患者也給出了推薦意見,包括在出血後如何再開始抗凝治療,如何控製出血,以及在接受抗凝治療時出現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處理等等。
指南更重要的內容在於如何在首次卒中發生前進行房顫的早期診斷。目前已有足夠證據支持對患者進行機會性及有針對性的心電圖(ECG)篩查,例如對65歲以上人群以及高風險患者(安裝起搏器患者)進行篩查等。
鑒於當前證據顯示導管消融與抗心律失常藥安全性相當,指南推薦將導管消融作為部分患者的一線治療選擇,並推薦周期性房顫患者將肺靜脈隔離作為一線消融治療選擇。
對於傳統心律控製治療失敗的患者,建議選擇抗心律失常藥物、導管消融和手術聯合治療。對於複雜病例,指南工作組倡導建立房顫心髒團隊,由具有抗心律失常藥物使用、導管消融和手術經驗者組成團隊,幫助病情複雜的患者做出治療決策以及卒中預防決策。指南還有一章專門講述患者和健康工作者(包括全科醫生和心髒科專家以及房顫心髒團隊等)之間如何協作。
ESC為房顫患者及其醫生免費提供智能手機工具以改善溝通,並鼓勵患者通過ESC口袋指南APP參與疾病管理。
來自瑞士的指南工作組聯合主席(EACTS)Stefano Benussi醫生指出,新指南的撰寫工作由臨床心髒病學家、電生理專家、心外科醫生以及一名神經科醫生和一名心髒科護士共同完成,首次兼顧了房顫治療相關的所有領域專家。
另一位來自ESC的聯合主席Paulus Kirchhof教授則指出,新指南以患者為中心,來自房顫相關不同領域專家的意見將幫助人們更好地改善患者預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