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直擊】張萍教授點評:胺碘酮或利多卡因能為院外心髒驟停患者帶來什麼?

作者:北京清華長庚醫院 張萍教授 來源:壹生 日期:16-04-06

圖片1.jpg

        院外心髒性猝死極大地威脅著人類的安全,在美國每年發生院外心髒驟停的人數高達326000/年,僅有10%的生存率,因而院外心髒驟停的救治是一個持續性的挑戰。雖然一些地區安置了AED,提供了心肺複蘇的時機,但是在這些患者中有50%在電除顫後進入不穩定的惡性室性心律失常反複發作的狀態,因此,抗心律失常藥物的應用成了這類患者心肺複蘇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但是患者是否能夠從中獲益,改善預後呢?既往的小樣本研究不能完全回答這一問題。

        2016年在芝加哥召開的第65屆ACC年會上,4月4日頒布了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多中心、前瞻性、隨機性院外心髒驟停後胺碘酮、利多卡因和安慰劑的對照研究,入組來自北美10個地區55個急救站的37889例患者,均為18歲以上非創傷性心髒驟停患者,經過一係列篩選(反複室顫/無脈性室速需要電擊、此前未用過胺碘酮或利多卡因等條件均需排除),3026例心髒驟停患者被隨機納入胺碘酮組(n=970)、利多卡因組(n=970)、安慰劑組(n=1059),其一級終點為出院時的生存率,二級終點為出院時神經係統功能的恢複。結果顯示:出院時,三組生存率分別為24.4%、23.7%和21.0%,無統計學差異,出院時三組患者神經功能的變化亦無差異。但是,在那些心髒驟停發生時有目擊者的患者中,應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卻能大大提高出院時生存率。

        從表麵上看,該項研究的結論是:對於院外心髒驟停的患者,胺碘酮和利多卡因這類抗心律失常藥物似乎並不能改善患者的臨床預後,並且應用胺碘酮的患者需要臨時心髒起搏器的比率增加。

        但是,在生與死的抉擇中不能僅看統計學中的顯著性差異,還應看患者的絕對受益,與安慰劑組相比,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組的生存率平均升高3%,可以使每年大約1800例院外猝死患者避免死亡。此外,本研究入選的患者在平均18-20分鍾後開始應用抗心律失常藥物,這意味著大多數患者已經過較長時間的心肺複蘇,有可能已出現循環衰竭才開始用藥,這時體內酸堿失衡、代謝紊亂,會增加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作用,不能如預期起效。有目擊證人的心髒驟停患者之所以能夠更加獲益,與其及時的心肺複蘇、循環相對穩定具有密切的相關性。

        因此,該項研究直接或間接地告訴我們,對於心髒驟停電擊後仍反複有室顫或無脈性室速的患者抗心律失常藥物要盡早應用,特別是那些有目擊者在旁邊並及時實施心肺複蘇的患者更能從中獲益。

 

 

關鍵字:患者,抗心律失常藥物,室速,長庚醫院,心髒驟停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