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直擊】電擊難複律的院外心髒驟停患者,要不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作者:《中國醫學論壇報》許茂怡 整理 來源:壹生 日期:16-04-05

        發內生院外心髒驟停的患者如果電擊後難以恢複心律,醫護人員一般會為其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但缺乏相關證據。

        北京時間4月4日晚公布於美國芝加哥第65屆美國心髒病學會(ACC)年會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在以上患者中,無論使用胺碘酮還是利多卡因,都不能較安慰劑顯著提高患者出院生存率或帶來更好的神經預後,但發生心髒驟停時是否有旁觀者在場會影響抗心律失常藥物與這些患者出院生存率的關係。研究同期發表於《新英格蘭雜誌》(NEJM)。

        該隨機、雙盲試驗比較了標準治療基礎上使用胺碘酮(N=974)、利多卡因(N=993)和安慰劑(N=1059)對於發生非創傷性院外心髒驟停、電擊難治性心室顫動或無脈性室性心動過速患者的作用。主要終點為出院生存率。次要終點為出院時良好的神經功能。

研究流程圖.jpg

        研究流程圖

        結果顯示,胺碘酮、利多卡因和安慰劑組的出院生存率分別為24.4%、23.7%和21.0%。胺碘酮組較安慰劑組的生存率高3.2%(P=0.08);利多卡因組較安慰劑組的生存率高2.6%(P=0.16);胺碘酮組較利多卡因組的生存率高0.7%((P=0.70)。三組患者出院時的神經預後無差異。

        然而,如果患者發生院外心髒驟停時有旁觀者在場(N=1934),那麼積極用藥與更高出院生存率相關(28%對25%);如果患者發生院外心髒驟停時無旁觀者在場,那麼積極用藥與使用安慰劑的出院生存率無差異。這提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作用與患者被發現時間和藥物治療啟動時間相關。

        主要研究者、華盛頓大學Peter Kudenchuk教授表示,可以說使用胺碘酮或利多卡因帶來的差別無統計學意義,但不可否認它們或多或少表現出臨床效果,兩種藥物都增加了患者入院生存率,因此它們在穩定患者心律以及確保患者活著入院方麵是有用的。

        Peter Kudenchuk教授指出,發生心髒驟停時有旁觀者在場的患者最有希望被有效的治療所救治,而那些沒有旁觀者在場的患者可能在發生心髒驟後很久才被發現,研究結果提示這時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沒有獲益,但這時患者生存幾率本就很小了。將兩類患者合並在一起分析,抗心律失常藥物在有旁觀者在場的心髒驟停患者中的作用很可能被“稀釋”了。有旁觀者在場的分層分析中積極用藥與安慰劑5%的差異意義重大,不可忽視。

Peter.jpg

        Peter Kudenchuk教授

        

關鍵字:患者,抗心律失常藥物,複律,生存率,出院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