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直擊】Simon Dack演講:人群健康的“秘訣”

作者:李妍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循環 日期:16-04-05

  人群的健康究竟由什麼決定呢?是醫院、醫生還是每個人自身?來自美國傑佛遜人口健康學院的David B.Nash醫生指出,早在100年前,美國外科學會就指出,“醫療機構對公眾負有責任”,“如果主動權不由醫務人員掌握,則將由公眾掌握”。當前的醫療現狀是,每當患者進入醫院,就要接受一係列檢查,這些檢查究竟有沒有必要,哪些是有必要的,哪些是沒有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患者並不清楚。有研究顯示,很多患者入院後常規接受的檢查不僅對患者無益,還可能有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有醫生建議取消這些檢查。

  David B.Nash醫生

  就醫生而言,其所麵臨的眾多治療手段,包括藥物、手術、推拿、物理療法、精神心理治療甚至觀察、休息、瑜伽等,對患者是否有效,或者哪些治療有效,也並不十分肯定,甚至有“medical guesswork”的說法。當然,超過20%的治療有A級的證據支持。

  無論是檢查還是治療,都要耗費大量的醫療資源和醫療費用。此時,醫生就會麵臨兩難的境地,是讓患者接受常規檢查和治療並按規定收取費用,還是基於人群健康管理的價值導向收取費用?

  回到醫療花費占GDP19%的美國,其人群的健康水平如何呢?基於生活質量、醫療預後以及幸福感等指標進行評價,美國人群的健康水平僅排在全球第17位。此時就要考慮一下了,我們的錢花得是否值得?來自PwC健康研究中心的一項報告顯示,美國每年花費的2.2萬億醫療費用中有1.2萬億是可以節省下來的。講到此處,Nash教授幽默地說,在美國,與健康相關的數字最重要的不是膽固醇水平等身體指標,而是居住地的郵政編碼。

  那麼,人群健康到底由什麼決定呢?Nash醫生借用2003年有學者提出的觀點,人群健康由3個維度決定:健康結局(發病率、死亡率和生活質量)及其在人群中的分布,健康決定因素(醫療保健、社會經濟地位和基因)影響健康結局的分布,政策和幹預措施(社會、環境、個體)影響健康決定因素。2013年美國跨黨政策中心(Bipartisan Policy Center)報告顯示,個體健康50%由健康行為決定,另外50%中,基因和環境各占20%,還有10%取決於接受的治療。而在健康相關花費中,健康行為的花費僅占4%,醫療花費則高達88%。

  如此看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花費少,還可節約大量醫療費用。然而,僅有不足3%的美國成人符合健康生活方式標準。40%的死亡與4種不健康生活方式——吸煙、不健康飲食、運動不足和大量飲酒有關。

  最後,Nash醫生給出了人群健康的“秘訣”——改變文化,患者不是完全被動的,患者也要為自己的健康負責。具體而言,醫療行為要基於證據;醫生與患者應經常溝通檢查和治療方案,檢查結果和治療應透明化,讓患者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減少無法解釋的臨床變異,減少不必要的檢查和治療,減少對專家的盲目依從;通過持續監測和反饋,對患者進行連續管理。

  David B.Nash醫生(右)與大會主席ACC主席Kim Allan Williams(左)

 

關鍵字:秘訣,患者,人群健康,健康行為,Nash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