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隻在“心”中3

作者:朱峰 李景東 程翔 曾秋棠 廖玉華 汪晶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2-12-04

  [接《心肌肥厚病因不隻在“心”中2》]

識心肌肥厚病因 不能隻在“心”中

  神經內科專家談:疾病診斷要有整體觀念

  線粒體病,值得各科醫生重視的一組疾病

  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 趙重波

  疾病臨床表現紛繁複雜,若不從整體把握,就會出現“一葉障目”的遺憾。

  心髒在基因表達、蛋白功能、能量代謝和病理生理等很多方麵和機體其他係統密切關聯甚至高度“同源”。心肌肥厚既可見於原發性心肌病,也可能是一種繼發性病變,醫生應關注患者其他係統病變情況。

  該患者最早表現是乏力,不同專科醫生考慮角度不同。神經科醫生若懷疑乏力是器質性改變,則往往考慮可能有神經肌肉病變,而對患者進行全身肌力檢查和血清肌酶測定。患者最初被診斷為“肥厚型心肌病”,若隨後的診斷方向隻局限於心髒,那將不利於尋找真正的病因。朱峰等醫生觀察到患者行走鴨步、血清肌酶持續增高,進而懷疑患者合並有骨骼肌損害,從整體觀念出發,考慮為肌肉疾病合並心肌病變,隨後經肌電圖證實有骨骼肌損害,最終結合其乳酸水平和骨骼肌、心肌活檢組織超微病理表現確診為線粒體病。須指出的是,骨骼肌活檢病理診斷應采用冰凍切片,如果有線粒體功能異常,可在Gomori染色、琥珀酸脫氫酶(SDH)和細胞色素C氧化酶(COX)染色中發現異常,可與電鏡檢查結果互為補充印證。

  在已知的疾病譜中,除肌炎和藥物性因素等少數情況外,骨骼肌病變合並心肌病變幾乎均係遺傳因素所致(見右表)。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管玉青

  線粒體病是因線粒體DNA(mtDNA)或編碼呼吸鏈相關蛋白的核DNA(nDNA)突變/缺失引起線粒體結構、功能異常,繼而導致多髒器受累的一組疾病。

  臨床診斷 線粒體病可累及多個器官,患者可表現為卒中樣發作、癲癇、肌病、乳酸性酸中毒及心髒、腎髒、胃腸道、內分泌、耳、眼等器官損害,累及心肌可表現為心律失常、肥厚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體型多瘦小,可有智能障礙;患者可因首發症狀就診心內科、消化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不同科室,臨床醫生對線粒體病的認識應重視和提高。

  該患者以乏力、呼吸困難及心髒異常體征為突出表現,難能可貴的是,心內科醫生注意其體型瘦弱、四肢纖細、鴨步等體征,檢查了血乳酸和丙酮酸、肌電圖、頭顱磁共振成像及進行骨骼肌、心肌活檢等,並為其親屬也做了心電圖檢查。

  生化診斷 血清乳酸水平對該病診斷極為重要,乳酸>0.25 g/L,乳酸/丙酮酸比值>20時,提示線粒體呼吸鏈氧化酶功能障礙;腦脊液乳酸升高(>0.20 g/L)時,提示中樞神經係統受累。乳酸檢查強調操作規範,如靜脈置管取血(勿用止血帶)、標本快速送檢等。須注意,乳酸水平正常並不能排除線粒體病。

  病理診斷 肌肉活檢是診斷線粒體病的重要手段, 應進行冰凍切片、多種組化染色和酶組化染色。改良Gomori染色見破碎紅纖維(RRF)、COX缺失和SDH強反應性血管( SSV)是診斷線粒體病的重要病理學依據,同時,還應鑒別其他原因導致的上述改變(如老年性改變、藥物相關性肌肉損害等)。電鏡取材量極少,經超薄切片後發現RRF的概率較低,故不強調電鏡檢查診斷該病。本病例因客觀條件所限未得到骨骼肌特殊染色結果,頗為遺憾。

  基因診斷 mtDNA突變分析診斷線粒體病最敏感,但人類同質多態性mtDNA常見,應鑒別生理性與病理性突變,宜從組織或尿液中提取DNA檢測(外周血檢測陽性率較低)。

關鍵字:心肌肥厚,病因,不隻在“心”中2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