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教授眼中的長城會

作者:劉靖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09-10-09

胡大一教授長城會主席

論壇報:請您回顧一下長城會20年來發展壯大的曆程,及其對中國醫學科學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 

胡大一教授: 1990年第一屆長城會召開,其主旨是將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技術由國外引進中國並進一步推廣,培養大批中青年學術骨幹,使更多患者及早獲益。自創辦至今,長城會已曆經20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長城會發展的前5年,那時名為“長城國際介入心髒病學培訓課程”,主要針對冠心病介入治療及射頻消融技術治療快速型心律失常兩大技術開展培訓,並對技術推廣和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作用。 

  第二階段從單純技術培訓發展到綜合心髒病學研討,與國外交流高血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各領域的最新進展。這一階段最重要的貢獻是將循證醫學概念引入中國,並通過長城會這一平台使循證醫學的概念深入人心。 

  第三階段主要是多學科對話和學科間交叉融合以及整體醫學的推進。隨著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這一概念被提出,長城會推出了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論壇,其後隨著交叉學科逐漸受到關注,心腎論壇、心腦對話,雙心醫學、心血管檢驗學、牙周病與動脈粥樣硬化、睡眠呼吸暫停與心血管疾病等論壇先後在長城會上亮相,甚至近年長城會還會整合出醫學人文論壇。 

  長城會率先組織了貼近基層醫生和臨床一線醫生需求的臨床病例討論和合理用藥專場,受到了與會者的熱烈歡迎。 

  長城會在20年發展過程中日益國際化,與美國心髒病學會、歐洲高血壓學會、美國心律學會、日本循環器學會等國際組織合作多年,今年還會與歐洲心髒病學會(ESC)合作,以期為國內臨床醫生搭建一個與國際頂級專家交流、學習的平台。 

  另外,我們在多年開辦長城會的基礎上總結出四麵旗幟(即公益、預防、規範、創新)和三個回歸(即回歸人文、回歸臨床、回歸基本功),適應了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和醫學科研發展的大趨勢,引導學科二次創業。 

論壇報:請您談談目前我國應如何有效實施心血管疾病預防工作。 

胡大一教授:與傳染性疾病不同,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關鍵在於動員社會。在中國,要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動員政府,目前新醫改的推出和基層醫療建設以及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國2020規劃等,不僅涵蓋了傳染病,也涵蓋了不健康生活方式所致慢性病的防控,可見慢性病的防控已經進入政府的視線並成為政府的責任,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是政府有所作為的體現。②動員醫生,醫生應改變以往隻重治不重防的觀念,主動講健康、做預防,形成一股防病治病的核心力量。③動員媒體,給予群眾正確的公益科學輿論導向。④發動醫藥企業和社會文化名人,使他們支持健康教育,加強教育力度,擴大影響力。另外,還應將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創建一個健康的社會和工作環境。 

  心血管疾病可防可控,比其他疾病相對易看到預防效果,今年長城會也主推預防,希望能配合醫療衛生改革、健康中國2020規劃,將心血管疾病預防工作作為一個杠杆的支點,對翹起整個慢性病防治宏偉事業起到助力作用。 

論壇報:醫學與哲學論壇是今年長城會新增的一個論壇,為何要將這一話題納入長城會這一綜合性醫學會議。 

胡大一教授:醫學離不開人文精神和人文內涵,哲學思想是人文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醫學分科越來越細,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人文精神卻漸行漸遠。 

  目前醫患關係緊張,過度醫療問題難解決,其中原因很多。若從醫生自身來尋找原因,過度技術化,而忽略了人文精神、人文內涵和人文素質等的培養是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不可或缺。遺憾的是,在我國醫學會議上極少講人文,此次長城會嚐試開辟醫學與哲學論壇,目的在於推動醫學人文精神的回歸。 

論壇報:長城會已經走過了輝煌的20年,未來您希望將長城會打造成一個怎樣的國際會議。 

胡大一教授:在亞太地區,長城會應該是一個極具吸引力和影響力、規模較大的心血管會議。目前長城會麵臨的最大問題不是規模,而是缺乏中國本土的科研創新。隻有開展更多中國原創研究,加強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提升長城會的水平。但要達到此目標,尚待我國臨床醫生和科研工作者長期努力。中國的醫學科研工作還任重道遠。 

關鍵字:長城會,胡大一,回顧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