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伊拉克利翁大學醫院高特索亞尼(Gourtsoyianni)等報告,通過MRI彌散加權成像(DWI)技術所測得的正常肝實質和局灶性肝病變的表觀彌散係數(ADC)值,對於鑒別肝髒良、惡性病變有重要意義。該研究論文發表在《歐洲放射學雜誌》 [Eur Radiol 2008, 18(3): 486] 上。
研究者納入38例患者,分3組接受肝髒MRI及DWI,其中包括18例肝髒良性病變患者(A組),9例惡性肝局灶性病變如肝癌和肝轉移癌患者(B組),11例肝髒無任何異常者(C組)。在b值取0、50、500和1000時,采用SS-EPI序列和呼吸門控技術獲取冠狀位圖像,ADC值在相對應的ADC圖上采用感興趣區(ROI)測量獲得。
結果顯示,3組患者肝實質的平均ADC值無統計學差異,但良性病灶的平均ADC值存在顯著性差異。A、B、C組患者肝實質的平均ADC值分別是1.30×10-3 mm2/s、1.31×10-3 mm2/s、1.25×10-3 mm2/s。18例良性病變患者的22個病灶平均ADC值為2.55×10-3 mm2/s,而9例惡性病變患者的16個腫瘤病灶平均ADC值為1.04×10-3 mm2/s(P<0.0001)。
該研究提示,通過呼吸門控獲得肝髒DWI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依據DWI圖像、ADC值及其變化規律可較準確地判斷肝髒占位病變的性質,對肝髒占位性病變的診斷及鑒別診斷有一定價值。(杜曉傑 程海民)
雙示蹤劑PET/CT可評價肝細胞癌轉移灶
中國香港養和醫院郝(Ho)等報告,盡管18F-氟脫氧葡萄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18F-FDG PET)在原發性肝細胞癌(HCC)的診斷上仍有局限,但不能否認其在評估HCC轉移灶中的重要作用。在HCC轉移灶的檢測中,與單示蹤劑成像相比,聯合11C-醋酸鹽(11C-ACT)和18F-FDG的雙示蹤劑PET/CT可彌補18F-FDG PET的不足,應用價值更大。該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核醫學雜誌》[J Nucl Med 2007, 48(6) : 902]上。
研究者回顧性分析了121例已確診的原發性HCC患者。所有患者均用相同的試驗方法、相同的標準來判斷“轉移灶”和“非轉移灶”,並把真陽性的轉移患者(97例)根據其原發HCC病灶與示蹤劑的親合力分為四組:親18F-FDG組、親11C-ACT組、親18F-FDG和11C-ACT組、治療後有轉移灶但基線雙示蹤劑PET/CT未發現原發腫瘤或肝髒複發組。
結果顯示,基於患者的分析發現,雙示蹤劑PET/CT檢測HCC轉移灶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8%和86%,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 97%和90%,準確性為96%。基於病灶的和基於患者的11C-ACT PET/CT檢測的敏感性分別為60%和64%,18F-FDG PET/CT檢測則分別為77%和79%,二者存在互補。分析病灶對示蹤劑的親合力發現,HCC原發灶對示蹤劑的親合力與總體轉移趨勢顯著正相關。雙示蹤劑檢查在辨別哪些患者需接受治愈性治療方麵的效果優於單示蹤劑(雙示蹤劑、11C-ACT、18F-PDG PET/CT的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0%、49%和37%)。
研究者認為,該研究肯定了18F-FDG PET/CT在評估HCC轉移灶中的重要作用,並且證實11C-ACT聯合18F-FDG 的雙示蹤劑PET/CT在檢測HCC轉移灶及指導治療方麵有重要作用。(劉娜 黎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