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事先不知道謎底的討論會 第八屆全國眼科臨床病例討論會側記

作者:孫國根 來源:醫學論壇網 日期:15-12-14

圖為第八屆全國眼科臨床病例討論會場景 孫國根攝

醫學論壇網訊 (駐地記者孫國根 通訊員吳禕瑋) 日前,由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主辦的一年一度的眼科臨床病例討論會再次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500餘位眼科醫生的高度關注,早上8點的會,7點30分現場已座無虛席,連走廊上也站滿了人。奧妙在於這是一場事先不知道答案的高水平“眼科臨床疾病診斷”實戰演練大會。

討論會組織者、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副主任錢江醫生向記者介紹,之所以吸引同行關注,是因為“今天拿到會上討論的真實病例,雖事先報名並確認,但根據‘遊戲規則’,主辦方不篩選病例,我們也不清楚每個病例最後的診斷結果,這意味著不到謎底揭曉,誰也不知道結果是什麼。”參與病例討論的20個臨床病例來自北京、山東、浙江和上海等地的近20家醫院,涵蓋了神經眼科、青光眼、眼底病、角膜病、晶狀體疾病、眼腫瘤等多個眼科三級學科領域,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和教學價值。最讓與會者興奮的是報告者在介紹案例時會巧設機關,留下懸念;參會代表攻關時則小心翼翼,抽絲剝繭,透過現象看本質,他們憑借自己的臨床經驗,圍繞病例診斷、治療方法、手術技巧等各抒己見;現場氣氛時而緊張,時而輕鬆;解題時雅雀無聲,破題時笑聲一片。

討論會規定每個病例時限25分鍾,包括病例介紹5分鍾、討論20分鍾;為了“保密”,也為了體現“攻關者”診斷水平和現場效果,所有講者的PPT在討論會當日上午7點30分存入會議電腦;美國哈佛眼耳醫院和魏爾瑪眼科中心的眼科專家也在大洋彼岸連線參與視頻互動交流。

3個經典案例

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博士王克岩向大會提供了一個病例。某男性患者今年47歲,自覺左眼視物模糊加重已十天,遂來醫院就診。患者自訴十餘年前即感覺左眼視物模糊欠清,但從未發生眼紅、眼痛,也未出現流淚、畏光等刺激症狀。起初患者並不重視,也從未到醫院檢查。直到十日前,患者感覺左眼視物模糊症狀明顯加重,眼前有大片黑影遮擋才來到醫院。眼科檢查發現患者左眼視力幾乎失明,左眼黃斑及視神經周圍視網膜脈絡膜有萎縮性瘢痕,視網膜出現了多個裂孔,合並視網膜廣泛脫離,同時在患者左眼視神經乳頭前方還出現了一個“類圓形的腫物”。

詳細的全身檢查結果提示:患者血清中的弓形體IgG抗體水平較正常人明顯升高,結合視網膜脈絡膜的病灶,以及血清學檢驗的結果,患者左眼最可能的診斷是眼弓形蟲病,也就是說,該患者是曾經的弓形蟲感染發作時視網膜脈絡膜壞死性炎症,可導致患者視網膜脈絡膜萎縮瘢痕,視網膜裂孔和視網膜脫離(失明)。

但是,在討論會現場使與會專家感到疑惑的是:從未在眼弓形體病患者中見到過類似該患者左眼視神經乳頭前方一個“類圓形的腫物”的狀況;經檢索大量國內外的文獻也沒有發現相似的文獻報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如何解決呢?

王克岩最終揭曉“謎底”:由於患者左眼的病情岌岌可危,為了爭取保存眼球的最後機會,及時給患者施行了玻璃體切割、視網膜複位手術。最後,病理組織學檢查證實:該患者視神經乳頭前方的“類圓形的腫物”確與弓形蟲感染有關,是由於慢性長期炎症後逐漸退化的產物。

與會者認為,通過對該病例的分析,讓與會的眼科醫師看到了這例“罕見病例”的各階段診治過程,拓展了眼底疾病理論知識,讓廣大眼科醫師對眼弓形蟲病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來自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的周行濤教授向大會提供了另一個疑難病例。某患者術前有700度的近視,體檢健康並合適做激光矯正手術,術後效果也很好,但近兩年出現了視力下降。轉診來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經檢查發現,原來該患者患有一種“顆粒狀角膜營養不良”的遺傳性疾病。其後專家為其製定了良好的方案,用激光治療性切削的方法去掉了患者角膜的混濁,並用當前最先進的近視全飛秒手術取出的透鏡移植於患者的角膜,使角膜的厚度得到維護,並在隨訪中顯示了良好的效果。不僅如此,從精準醫療的角度,還給患者進行了基因檢測,確認是基因位點的突變導致了該患者的角膜異常。

與會專家經討論認為,在我國,每三人就有一人是近視眼。該患者從疾病診斷到手術方案選擇,再到基因檢測,全方位考慮了近視激光手術在安全性體係方麵的潛在重要意義。

該病例給眼科同行的啟示是:每個人眼角膜都存在差異,為了完善術後效果,要讓成年人的近視眼明亮如初,激光矯正已是現代生活中一個重要的選擇,而這些年來越來越顯示出優點的全飛秒SMILE手術,更是讓近視手術提升到一個更微創的高度,但為讓患者獲得手術後的長久安全保障,對一些病人開展基因檢測,有助於患者有更完善的未來。

美國同行在本次會議上報道了一個雙眼不明原因視力逐漸下降的病例,引起了與會專家的極大興趣。患者是個中年男性,雙眼的視網膜呈現斑片狀炎症性改變,色澤黃白。入院後做了幾乎所有的檢查,排除了病毒、細菌、真菌、免疫性、腫瘤性等疾病,並做了多次的專家會診,仍然未能明確診斷。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醫務人員發現患者的身邊攜帶了一隻激光筆,立即意識到問題的症結所在。視網膜上的斑片是新舊不一的激光燒灼痕跡,患者有抑鬱自傷的病史。

這個病例固然比較極端,病因是自殘,但也提醒我們高科技的日常用品也有潛在的危害。要知道在國內豐富的商品市場上大功率的激光筆比比皆是,眼科臨床上也時時會接診到兒童激光眼內損傷的病例。天性頑皮的兒童會出於好奇,用激光筆照射自己或玩伴的眼睛,造成嚴重的視覺損害。為此,專家們曾呼籲行政部門加強對激光筆的銷售和使用的管理,並嚴格限定激光的功率。

眼科界的希望

錢江副主任說,醫生的本職工作就是做出正確的診斷再施以針對性治療,一切研究的目的都是為了臨床。我們組織眼科臨床病例討論,就是想通過對臨床疑難病例的探討,全麵提升眼科醫生的診療水準,讓大家具有更犀利的眼光、更嚴密的邏輯、更寬廣的視野,從而提高眼病的診斷準確率。也正是因為如此,會議自開辦以來就廣受各級眼科醫生的歡迎和支持。

中國醫師協會眼科醫師分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視光學會主任委員、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孫興懷教授表示,自2008年首屆全國眼科臨床病例討論會成功舉辦以來,目前已第八屆,這一大型學術研討活動從上海、華東地區擴大到了全國,已成為享譽全國眼科界的特色品牌;本屆會議更加強了與國際同行的交流與合作,擴大了中國眼科臨床工作的國際影響力;討論會有利於培養青年醫生整體分析的臨床思維。臨床水平不是一兩次加班就可以加出來的,而是要經過漫長的病理研究和臨床實踐,唯有實踐才能出真知,把握每一次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年輕醫生麵臨疑難病例,診斷時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積極尋找真正的病因,不能忽略患者的全身情況。

關鍵字:眼科臨床病例,討論會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