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的七大誤區

作者:許菁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 日期:15-12-03

        我國知名心髒病學專家胡大一撰文指出,當前,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防治中存在七大誤區

        1 過分倚重藥物而忽視生活方式幹預的重要性

        動脈粥樣硬化在很大程度上屬於生活方式疾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對指南的製定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然而,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多為藥物試驗,單獨根據藥物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製定ASCVD防治指南存在很大偏差。

        雖然那些有循證醫學證據的藥物治療在二級預防中有重要作用,但也同時應重視不良生活方式幹預。藥物並不是一級預防的最佳選擇,我們應大力提倡將生活方式幹預作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最核心的策略,藥物隻是生活方式改變不能夠達標的一種輔助治療手段。

        2 對LDL致動脈粥樣硬化的核心作用認識不足

        體內低密度脂蛋白(LDL)等脂蛋白顆粒水平增高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形成以及ASCVD發生的必要條件。僅LDL升高便可導致ASCVD,其他危險因素均無法做到這一。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FH)是顯示膽固醇作用的最好例證。即使在無其他危險因素存在的情況下,FH患者也可能出現早發動脈粥樣硬化及ASCVD。

        在LDL水平較低的人群中,其他危險因素(吸煙、高血壓、低HDL或糖尿病)並不會導致早發ASCVD。當體內LDL水平足以啟動動脈粥樣硬化時,上述危險因素則具有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

        因此,ASCVD預防最核心策略應該為降低體內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水平並終身維持。

        3 對他汀類藥物安全性認知有誤區

        他汀類藥物具有強大的降LDL-C作用。對於ASCVD的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他汀都屬於一線治療藥物。

        部分患者肌痛的發生在多大程度上與服用他汀有關仍存在爭議。他汀引起致死性橫紋肌溶解症罕見,而且這種情況多見於合並多種疾病和/或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

        在部分患者中,他汀可導致轉氨酶水平輕度增高,這並非肝毒性表現,他汀導致肝功能衰竭死亡的病例極其罕見,發生率低於1/100(萬人·年)。近來他汀被報道可能增加新發糖尿病的風險,這種危險性很小,其臨床意義尚不十分明確。

        總之,他汀類藥物的安全性非常高,是目前最有效的改善ASCVD患者預後的藥物,其臨床獲益遠高於不良反應風險。

        4 調脂治療應以目標為導向,而不應以劑量為導向

        他汀類藥物臨床獲益的最主要歸因於降低血LDL-C及其他致動脈粥樣硬化性脂蛋白膽固醇水平。LDL-C降低程度與ASCVD 風險降低之間存在明確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也表明以LDL-C水平反映治療效果的合理性。

        通過對目前已經結束的隨機對照研究及其亞組數據進行分析,仍可得出規律性的結果,對已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患者將LDL-C降至70 mg/dl 或以下是合理的目標值,並非普遍使用某一種他汀的最大劑量。

        5 對吸煙致動脈粥樣硬化作用認識不足

        吸煙是ASCVD的主要危險因素。心血管風險幹預必須強調戒煙或杜絕煙草使用。戒煙應該是最大化生活方式幹預不可分割的部分。

        6 重視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治療而忽視調脂治療

        高血糖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或ASCVD發生。大多數糖尿病為2 型,常伴有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高血糖和其他危險因素的並存通常被定義為ASCVD事件的高危狀況。

        控製高血糖會降低微血管病變,但迄今為止,控製血糖可降低大血管事件ASCVD風險的證據有限。但降低糖尿病患者ASCVD事件最有效的手段是使用降LDL-C藥物,尤其是他汀類藥物。

        7 過分渲染調脂外作用,忽視他汀帶來臨床獲益的根本所在

        他汀調脂以外作用是否能夠為臨床帶來獲益及帶來多大獲益尚存爭議,目前認為他汀調脂外作用在其臨床獲益中所占比例較小。

        近期連續發表的一係列Meta分析,否定了他汀在預防心房顫動發作、減少室性心律失常、減少靜脈血栓事件和心力衰竭等方麵的作用。

        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他汀類藥物降低循環中致動脈硬化的脂蛋白顆粒濃度是其臨床獲益的根本,臨床上處方他汀主要用於降低LDL-C水平。

        來源:史旭波, 胡大一. 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誤區. 中國循環雜誌, 29: 158-159.

關鍵字: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防治,誤區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