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ASTRO年會的第一天,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章真教授在中國專場(Internationalsession:ChineseLanguageRefresherCourse)中就放射治療的“基石”――質量控製進行了報告,並分享了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的相關經驗。放射治療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從患者定位、靶區勾畫、計劃製定到計劃實施,任何一個環節稍有疏漏都將出現嚴重的後果。在過去的30年中,全世界大約有3千例患者由於放射治療的錯誤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因此,對整個治療過程的質量控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014年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CDC)和中國國家環境保護局對全國放射治療質量控製進行調查後發現,標準射野條件(10×10cm2)輸出劑量誤差為25%,遠高於國際水平;與物理師人數不足、物理師水平不足、工程師與物理師的配合存在問題、工作負荷大等相關。
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從患者數量多、機器繁忙、物理師缺乏等實際情況出發,製定了一係列質控標準,具體措施包括將劑量師從物理師中獨立出來、一部分物理師專職負責質控、將需要不同時間的質控合理安排和定期召開質控交流會等,一旦發現問題便及時處理,優化流程,提高效率。
據章真教授介紹,為滿足日後多中心數據交流的需求,他們將原先紙質記錄質控的方式改為電腦格式化輸入,並設定完成時間,既保證按時完成,又有利於數據交流與分析。他們分析了2014年5月~2015年4月的質控電子數據,發現大錯誤的發生率為0.97%,保持在一個較低水平。此外,為了實現對患者全療程而非單一環節的質控,他們進一步開發了iWorkflow軟件,從定位、收圖、靶區勾畫、申請、接收、評估、傳輸、治療單、複位、核查、排程和治療等12個方麵進行格式化智能優化,保證計劃及時、無誤、高效的完成。
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在2013年申請成為美國腫瘤放射治療協作組(RTOG)成員,以便與國際接軌,參加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眾所周知,為保證臨床試驗數據的準確性,RTOG會對各成員單位放射治療的質控進行嚴格的審核,而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放射治療中心正是由於其在質控方麵的優質管理,最終申請成功,成為美國RTOG唯一的中國成員。
章真教授用一片森林作了形象比喻,樹根是獨立的質控單元,樹幹是優化的質控流程,樹枝是臨床試驗,而茂盛的樹葉則是豐碩的成果――患者的臨床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