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驊醫生作口頭報告
當地時間10月21日上午直腸專場口頭報告部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任驊醫生報告了“同步加量調強放療(SIB-IMRT)技術應用於局部晚期中低位直腸癌術前同步放化療隨機Ⅱ期研究的中期分析”;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金晶教授為該項研究的主要研究者(PI)。這是金教授主持的研究連續第2年入選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年會直腸專場的口頭報告,同時該項研究還入選“ASTRO年會最佳摘要(BestofASTRO)”,未來1年內將在全球多個國家進行更為廣泛和深入的交流。
研究簡介
研究對象為18~75歲、病理證實、術前磁共振成像(MRI)評估為直腸係膜筋膜(??)和(或)淋巴結(LN)(??)的Ⅱ/Ⅲ期中低位直腸癌患者。將患者按1:1隨機分組,常規組接受標準的卡培他濱方案術前同步放化療[全盆腔50Gy/(25次?5周),卡培他濱1650mg/(m2?d)],SIB組接受SIB-IMRT聯合卡培他濱方案術前同步放化療[全盆腔50Gy/(25次?5周),局部同步加量56Gy/(25次?5周);卡培他濱1650mg/(m2?d)]。同步放化療後6~8周患者接受手術和4~6周期氟尿嘧啶(FU)或卡培他濱聯合奧沙利鉑的輔助化療。
本研究於2013年8月~2015年2月共納入本中心接診的99例患者並完成隨機分組(SIB組52例,常規組47例)。79例患者完成術前同步放化療,無4、5級急性不良反應;嚴重不良反應(≥3級)發生率在SIB組和常規組分別為2.4%和5.3%(P=0.606)。已有76例完成手術(SIB組42例,常規組34例),2例為姑息造瘺術,病理完全緩解(pCR)率為14.5%,其中SIB組為12.2%,常規組為17.1%(P=0.541)。
研究數據分析顯示,患者對SIB-IMRT的治療反應可耐受,目前pCR率未顯示增益。患者入組順利,全組結果完成後將再次分析報告。
IMRT同步加量的長期療效有待觀察
提高術前同步放化療的pCR率依然是現階段臨床研究的目標之一,而目前通過化療方案強化(5-FU或卡培他濱基礎上增加奧沙利鉑)的5項隨機研究未能明確提示pCR與生存獲益。放射腫瘤醫師在臨床實踐中,已經應用序貫或同步的方式給予腫瘤局部劑量提高,並獲得高pCR率及有效降期。
本項研究的主要亮點在於采用隨機研究的方法,應用IMRT同步加量技術探索放療劑量提高對pCR率的影響。研究中期結果顯示了IMRT技術在提高局部放療劑量方麵的潛力,總體不良反應率與常規劑量組相當,也為進一步提高放療劑量的研究做了鋪墊。局部放療劑量的選擇是參考了目前常用的局部加量放療劑量,而pCR率方麵未獲得提高,也說明臨床實踐需要循證醫學證據的支持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該隨機Ⅱ期研究的設計思路和研究方法獲得了會議討論專家的肯定。討論專家們認為,按照目前的研究結果,常用的直腸癌局部放療加量的意義不大。專家同時指出,該研究還需要繼續延長隨診時間,一方麵兩種放療劑量模式的pCR率相當,而疾病的生存終點並不一定相當;更重要的是,IMRT同步加量的遠期不良反應也是需要長期隨診來明確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