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教授在大會報告現場
美國當地時間10月19日下午,在美國放射腫瘤學會(ASTRO)2015年會的全體大會報告(plenarysession)中,第一位走上講台的是來自中國的學者――四川省腫瘤醫院李濤教授。他代表課題組進行了題為“胸段食管鱗癌累及淋巴結區域(IFI)和選擇性淋巴結區域(ENI)照射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中期結果(NCT01551589,CSWOG-RTOG002)”的發言。
研究介紹
這項大型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由四川省腫瘤醫院的李濤教授牽頭,全國9家醫院參與。研究證實了IFI相對於ENI明顯降低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的發生率,且不會導致更多的局部特別是照射野外淋巴結失敗。研究是完全由中國學者針對我國食管鱗癌患者特征自行設計、完成的大型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相信其結果也將改變我國食管癌放射治療靶體積的臨床實踐標準。
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該項研究共納入Ⅱ~Ⅲ期胸段食管鱗癌患者共110例,隨機分為IFI組54例,ENI組56例。兩組患者大體腫瘤靶體積(GTV-T)、淋巴結的大體腫瘤靶體積(GTV-N)、原發灶臨床靶體積(CTV-T)和計劃靶體積(PTV)的勾畫方式相同,但在淋巴結引流區(CTV-N)照射範圍上,IFI組隻照射陽性淋巴結所在區域,而ENI組則根據原發灶的部位進行選擇性淋巴結區域照射。ENI組,對於胸上段、中段和下段食管癌分別照射淋巴結引流區1/2/4/5/7、2/4/5/7、4/5/7/16/17及陽性淋巴結所在區域。兩組患者各靶區放療劑量相同,即計劃大體腫瘤靶體積(PGTV)-T/N(60~66)Gy/(30~33)次,計劃臨床靶體積(PCTV)-T/N(50~54)Gy/(25~27)次。放療同期行多西他賽聯合順鉑(DDP)方案化療2~4周期。
中位隨訪20個月。IFI組2~3級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的發生率明顯低於ENI(12.9%對26.8%,20.4%對37.5%)(P<0.05)。局部或區域淋巴結複發是兩組患者最主要的失敗模式。IFI組局部-區域淋巴結複發率為20.4%,ENI組為17.9%,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1、2、3年總生存(OS)以及1、2年無進展生存(PFS)上同樣沒有差異(P>0.05)。
研究亮點解析
“接地氣”的研究設計
該研究的設計最初來源於我們在食管癌放射治療臨床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例如,食管癌淋巴結引流區照射範圍怎樣確定、預防照射野照射範圍大是否副作用也大、縮小照射野(累及區域照射)是否可以減小副反應、是否會導致更多的野外複發失敗等問題,為了明確這些問題,我們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目前國內外僅有幾項關於累及野照射對比選擇野照射的單中心、小樣本研究。我們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薈萃分析,得出累及野治療優勢的初步結果,但仍缺乏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研究證實。因此,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臨床研究。該研究結果對我們目前食管癌放射治療靶區勾畫具有指導意義,可能改變我國乃至全球食管癌放射治療淋巴結引流區照射範圍的標準。
該研究特有的中國因素
食管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惡性腫瘤。西方國家的食管癌以腺癌為主,而鱗狀細胞癌是我國食管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因此,在研究設計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到了食管癌鱗癌的特性。例如在ENI組的淋巴結引流區的照射範圍充分考慮到我國食管癌的淋巴結轉移規律,以及在GTV和CTV的照射劑量上較歐美國家稍高。
多中心協作及嚴格的質量控製
該研究能夠取得此項成果,有賴於多中心協作的實施。非常感謝各分中心和兄弟單位對本研究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
在多中心協作中,我們非常強調研究的質量控製,包括在試驗前、試驗中、試驗後,我們都有專門的質量控製標準和管理方法,並嚴格執行。
■鏈接――2015ASTRO新聞發布會稿件(李濤教授接受美國媒體采訪摘要)
在ASTRO第57屆年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對於局部晚期食管癌已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隻針對累及淋巴結區域的放射治療毒性低,且在照射野外淋巴結失敗、遠處轉移、OS率上與現行治療相比並無統計學意義。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TheAmericanCancerSociety)的預估結果,在美國的癌症診斷中,食管癌占了近1%。中國的食管癌發病率高於美國,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為食管鱗癌(ESCC),且很多ESCC患者直至晚期才被診斷發現食管癌。
放化療是目前針對局部晚期食管癌(癌細胞已轉移至淋巴結及周圍組織)患者的標準治療。針對腫瘤和淋巴結的ENI照射是針對ESCC患者放療的常見方法。ENI的照射範圍包含了癌腫周圍未受累的淋巴結。ENI的應用爭議較大,主要就是因為ENI提高了患者的輻射量和放療毒性。ASTRO上報告的這份研究通過對比ENI及IFI照射的療效評估了使用IFI治療降低患者輻射量的可行性。
這份前瞻性隨機臨床對照研究共納入了2012年4月至2014年11月之間中國9所癌症中心的110例食管癌患者。這些患者均為不可手術且新近診斷為胸段ESCCⅡ~Ⅲ期的患者。
這份研究的第一作者,四川省腫瘤醫院放射腫瘤中心李濤博士在采訪中說:“ENI是食管癌放射治療中最常用的方法,但因為其副作用和毒性,爭議性很大。不少研究者建議通過使用IFI來降低節點輻射量,但此前針對IFI潛在優勢的研究的樣本量均較小。我們預測IFI能顯著減少如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食管炎這些毒副反應的發生,但我們並不清楚IFI會不會增加累及淋巴結腫瘤的複發、腫瘤的遠處轉移及對IFI對OS的影響。我們試驗的中期結果顯示IFI是針對ESCC患者可行的毒性最小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