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皓醫生
PET/CT在胃腸道腫瘤診斷和療效預測中的作用
經食管超聲是確定食管癌原發病灶和靠近管腔病灶浸潤範圍和穿刺活檢的推薦檢查,正電子發射體層攝影(PET/CT)是確定食管病灶周圍結節和其他部位病灶性質的推薦手段,也是評估治療反應和檢測複發病灶的首選方法。威德(Wieder)等發現放療造成的炎症反應可能掩蓋食管癌的治療效果,而林(Lin)等的研究證實放化療過程中和治療後標準攝取值(SUV)下降幅度可能與腫瘤反應和生存相關。
早期結腸癌診斷分期無須PET/CT檢查,但其對直腸癌患者初始分期和複發病灶早期檢出有幫助。李(Lee)等研究發現2.5%Ⅰ期、0%Ⅱ期、6.5%Ⅲ期和12.7%Ⅳ期的結腸癌患者有18F-氟脫氧葡萄糖(F18-FDG)攝取異常。吉爾哈特(Gearhart)等發現27%直腸癌患者分期診斷時有F18-FDG攝取異常。癌胚抗原(CEA)升高患者PET診斷複發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94.1%和77.2%,而CT分別為51.3%和90.2%。
PET/CT可以預測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的療效。馬芬尼(Maffione)等關於1526例患者的薈萃分析認為,治療中期(化療開始後1.5周)和治療後(化療結束後6.5周)病灶SUV最大值可以預測病理反應,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84%、81%和72%、77%,而初始SUV最大值與腫瘤反應無關。病理完全緩解(pCR)患者治療後SUV最大值的拐點平均值4.4,但PET/CT不能區分完全殺傷和少量殘留。
直腸癌療效預測模型
局部進展期直腸癌術前、術後新輔助放化療後局部複發、遠處轉移風險和總生存時間可以通過模型預測。歐洲瓦倫替尼(Valentini)教授率先進行了模型、可視化圖表的設計和檢驗,啟動THUNDER-2研究,利用模型預測的轉歸指導臨床方案,以期實現個體化治療,避免過度治療和治療不足。我國的研究成果被Valentini教授引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利用1798例直腸癌患者的臨床數據建立了術後預測模型,依據患者的年齡、性別、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評分、組織分級、T分期、N分期、腫瘤殘留、放療、放療技術和化療周期數等預測患者複發和轉移的概率。複旦大學腫瘤醫院對277例局部進展期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證實3種預測模型與國人臨床結果吻合度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