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證據, 提升價值”――四項國際臨床研究結果揭曉

作者:唐玉 王鑫 金晶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11-18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  唐玉 王鑫 金晶  發自美國聖迭戈 

從左至右依次為唐玉、金晶和王鑫

  今年ASTRO會議的大會報告(Plenary Session)重點介紹了4項關於直腸癌淋巴瘤前列腺癌、膀胱癌治療的國際多中心前瞻性隨機臨床研究的結果。它們以入組病例數多、隨訪時間長、均為歐洲多中心研究為特色,為目前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循證醫學證據,臨床指導意義比較大,將給未來的腫瘤治療指出新的發展方向。這也正契合了本次大會主題――“集合證據,提升價值(Gathering Evidence, Proving Value)”的內涵,即通過呈現2010年放療領域最新研究數據,來提升其在不斷適應當前臨床實際需求方麵的價值。

直腸癌

全直腸係膜切除術(TME)前短程放療降低局部複發率

  荷蘭萊頓大學醫學中心邁內恩(Maijnen)報告的TME研究長期隨訪結果進一步證實,在TME術前加用短程(5 Gy×5次)放療,可使直腸癌患者的術後局部複發率降低約50%,但並未顯示出生存方麵的顯著優勢。 

  研究共入組1861例可切除直腸癌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術前短程放療+TME組或單純TME組。所有患者均未接受化療。 

  10年隨訪結果顯示,手術組和放療組的10年局部控製率分別為6.4%和13.3%(P<0.001),但兩組10年生存率並無顯著差異(47.8%對48.6%,P=0.89)。亞組分析顯示,術前短程放療可降低環周切緣(CRM)陰性、伴淋巴結轉移或腫瘤距肛緣超過5 cm患者的局部複發率。在CRM陰性者中,術前短程放療降低了腫瘤特定死亡率(16.5%對21.5%,P=0.04),並可將其中有淋巴結轉移者的10年生存率從41%提高至51%(P=0.02)。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威利特(Willet)現場點評:作為術前短程放療的一項標誌性研究,TME研究的長期隨訪結果與該研究此前的短期隨訪、瑞典直腸癌研究及英國MRC CR07研究的結果一致,證實了即使對於接受TME手術的直腸癌患者,術前放療仍有助於改善其局部控製。這一結果必將對未來的研究產生巨大影響,但目前並無證據顯示術前短程放療可取代術後長程同步放化療。 

淋巴瘤

對於預後不良的早期HL,仍推薦4×ABVD化療+30 Gy放療為標準治療

  德國科隆大學艾希(Eich)報告了德國霍奇金淋巴瘤研究組(GHSG)的前瞻性隨機多中心研究(HD11)的最終結果:對於伴不良預後因素的早期霍奇金淋巴瘤(HL),當采用4×BEACOPP方案(博來黴素、環磷酰胺、多柔比星、依托泊苷、潑尼鬆、丙卡巴肼和長春新堿)化療時,可考慮將放療劑量降低到20 Gy,但ABVD方案(多柔比星、博來黴素、長春新堿和達卡巴嗪)化療仍需維持30 Gy的放療劑量。考慮到前一方案的毒性反應較大,仍推薦4×ABVD化療+30 Gy受累野照射作為標準治療。 

  研究自1998-2003年共入組1395例16~75歲的預後不良早期HL患者,將其分為4組:4×ABVD+30 Gy組、4×ABVD+20 Gy組、4×BEACOPP+30 Gy組及4×BEACOPP+20 Gy組。 

  急性毒性反應分析顯示,4×BEACOPP組的Ⅲ/Ⅳ度毒性反應發生率遠高於4×ABVD組(74%對52%);30 Gy放療組的Ⅲ/Ⅳ度毒性反應亦高於20 Gy組(12.3%對5.5%)。所有患者在治療結束後3個月時的完全緩解(CR)率為94.1%,各組間無顯著差異。 

  此外,4組患者的總生存(OS)也無顯著性差異,但是4×ABVD+20 Gy組患者的5年無治療失敗(FFTF)率遠低於其他3組患者(4×BEACOPP+30 Gy組為88.8%,4×BEACOPP+20 Gy組為88.0%,4×ABVD+30 Gy組為87.0%,4×ABVD+20 Gy組為82.3%)。可見,與4×ABVD+30 Gy組相比,4×ABVD+20 Gy組的5年FFTF率降低了4.7%(P=0.048),但是,4×BEACOPP+30 Gy組與4×BEACOPP+20 Gy組並未顯示出顯著性差異(P=0.0948)。 

美國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院吳(Ng)現場點評:HD11研究是目前唯一一項在成人預後不良早期HL患者中開展的大型多中心研究,旨在評價降低放療劑量的可能性。該研究的入組患者多,隨訪時間長,其結果進一步確立了4×ABVD化療+30 Gy放療在預後不良早期HL患者中的標準治療地位。今後,針對這類患者的研究方向將集中在調整化療方案、調整放療劑量及縮小放療範圍等方麵。 

前列腺癌

對於局部晚期或高危早期患者,其標準治療應在內分泌基礎上加入放療

  英國卡迪夫大學馬鬆(Mason)報告了Ⅲ期隨機研究T94-0110的中期分析結果:對於局部晚期或具有高危因素的早期前列腺癌患者,內分泌治療+放療可改善患者OS且不增加晚期毒副反應,應成為標準治療。 

  研究共入組1205例T3/4(88%),T2伴前列腺特異抗原(PSA)>40 μg/L(10%),或T2伴PSA>20 μg/L且格裏森(Gleason)評分≥8分(2%)的N0/XM0期前列腺癌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終生內分泌治療組或終生內分泌治療+放療組(前列腺±精囊腺的受照射劑量為65~69 Gy,前列腺±盆腔淋巴結的受照射劑量為45 Gy)。 

  中期分析顯示,中位隨訪6年後,聯合放療組和單純內分泌治療組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74%和66%(P=0.03),前者疾病特異生存率也顯著優於後者(HR=0.57)。此外,聯合放療組和單純內分泌治療組的10年累積疾病特異死亡率分別為15%和23%。兩組Ⅱ度及以上晚期消化道毒性反應的發生率非常低,分別為1.8%和1.3%。 

美國塞繆爾-奧斯欽綜合癌症研究所桑德勒(Sandler)現場點評:通過將本研究與SWOG-RTOG術後輔助治療研究、SPCG-4研究及SPCG-7研究的結果進行比較,我們發現,對於局部晚期或高危早期特別是預期生存>5年的前列腺癌患者,放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生存,單純內分泌治療不應再是這類患者的首選方案。 

膀胱癌

肌層受侵者應接受同步MMC+5-FU化療聯合降低大劑量體積放療

  英國伯明翰大學詹姆斯(James)報告的Ⅲ期臨床研究(BC2001)結果證實,對於肌層受侵的膀胱癌患者,以絲裂黴素(MMC)和5-氟尿嘧啶(5-FU)化療為基礎的同步放化療較單純放療可顯著改善無局部區域失敗生存(LRDFS)率,且患者耐受性好,其膀胱功能可很好保留,晚期放療反應並未增加。此外,減少未受累膀胱受照射劑量放療與傳統放療的局部控製率和毒性反應均相似。 

  研究將458例T2~4aN0M0期膀胱癌患者(中位年齡73歲),按是否接受同步化療隨機分為同步放化療(CRT)組或單純放療(RT)組,按不同放療劑量將其隨機分為標準放療(sRT,腫瘤和全膀胱外放1.5 cm)組或降低大劑量照射體積放療(rvRT,腫瘤外放1.5 cm的靶區內照射劑量體積控製在100%±5%,餘膀胱照射劑量體積為80%)組。放療劑量為64 Gy/32 f(6.5周完成)或55 Gy/20 f(4周完成)。 

  結果顯示,11.2%的患者出現了Ⅲ/Ⅳ度不良反應,但CRT組與RT組無顯著差異(P=0.07),sRT組與rvRT組也不存在顯著差異(P=0.31)。中位隨訪40個月後,CRT組的LRDFS率顯著提高(P=0.01)。CRT組和RT組的2年無事件生存率分別為71%和58%,且此差異不受放療隨機分組、放療劑量及是否接受新輔助化療的影響。CRT組與RT組的2年生存率分別為63%和58%,sRT組與rvRT組的LRDFS和OS則無顯著差異。 

美國麻省總醫院希普利(Shipley)現場點評:我們應對該研究給出高度的評價,因為其為肌層受侵膀胱癌患者接受根治性放化療提供了高水平(Ⅰ類)證據,采用的放化療方案也是目前肛管癌治療的常用方案,患者耐受性好,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關鍵字:ASTRO,直腸癌,淋巴瘤,前列腺癌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百度統計//穀歌統計//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