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腫瘤研究速遞

作者:張燁 肖建平 高黎 來源:中國醫學論壇報 日期:10-11-18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放療科 張燁 肖建平 高黎 發自美國聖迭戈

  目前,頭頸部腫瘤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於早期患者的功能保護和生活質量改善、局部晚期患者的療效提高以及新技術的應用三方麵。現就本屆ASTRO年會上有關上述三個重要方麵的研究作一介紹。

  改善術後放療口幹症狀 

  頭頸部腫瘤患者在放療後可出現口幹、吞咽困難、臂叢神經損傷及下頜骨壞死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既往有關口幹的研究多集中在腮腺唾液分泌方麵,而目前研究則更多地關注患者頜下腺功能的保護。 

  放療前技術保護 在美國放療腫瘤學研究組(RTOG)的Ⅱ期0244研究中,多家中心對頭頸部腫瘤患者施行了術中將頜下腺組織移植到頦下區域的操作,術後放療采用常規技術並注意遮擋腺體。研究入組49例患者,其中77.3%接受了腺體移植手術。結果表明,25.6%出現急性口幹症狀,而74%的患者通過接受頜下腺移植手術得到了較好的唾液功能保護。 

  類似針灸的經皮神經電刺激 RTOG在類似針灸的經皮神經電刺激(ALTENS)的前期研究獲得良好結果的基礎上,開展了RTOG 0537Ⅱ/Ⅲ期研究,比較了匹魯卡品與ALTENS在緩解早期口幹症狀方麵的作用,評價指標是放療後6個月密歇根大學口幹相關生活質量評分(XeQOLS),評分下降超過20%提示治療有效。Ⅱ期研究結果提示,在13例患者中,11例於ALTENS治療後口幹症狀得到有效改善,XeQOLS平均下降了34.7%。在隨後的研究中,RTOG計劃入組更多的病例,延長評價時間,並增加對唾液分泌的研究。 

  其他 有學者利用調強放療(IMRT)的物理學優勢來降低患者唾液腺受照射劑量,從而減輕口幹症狀。另外,在基礎研究方麵,斯坦福大學班(Banh)等從頜下腺中提取人唾液腺幹細胞,並成功移植到照射後裸鼠的頜下腺中,為唾液腺的功能保護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手段。 

  分子靶向治療在局部晚期患者中的應用 

  抗血管生成藥物 在RTOG 0615研究中,46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同步放化療(IMRT+順鉑)+ 3個周期輔助化療(順鉑+5-FU),化療中加入了貝伐珠單抗(15 mg/kg)。初步急性毒性分析顯示,加入貝伐珠單抗後急性出血率無顯著增加,67.4%的患者按計劃完成了貝伐珠單抗+同步放化療,高於組間0099研究中的完成率(63%),但低於RTOG 0225研究中的完成率(87.7%),但這3項研究的輔助化療完成率無顯著差異,期待該研究的療效和長期毒性反應結果。 

  小分子TKI 印度學者報告了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吉非替尼在局部晚期頭頸部腫瘤同步放化療中療效和毒性的隨機研究。研究將100例患者分為同步放化療組或同步放化療+吉非替尼組。結果顯示,兩組完全緩解率、2年無進展生存(PFS)率和總生存(OS)率分別為68%和86%,44%和64%、56%和68%,3級及以上黏膜炎、皮炎的發生率分別為33%和29%、28%和31%,其中吉非替尼組的皮疹和腹瀉發生率分別為18%和12%。可見,吉非替尼聯合同步放化療在不增加常見毒性反應的基礎上改善了緩解率和PFS率,值得進一步研究。由此可見,分子靶向藥物的應用改變了療效提高同時可能伴隨毒性反應增加的傳統觀念。 

  IGRT的最佳使用次數 

  目前,圖像引導放療(IGRT)已廣泛用於臨床,如減少計劃腫瘤體積(PTV)外放邊界,但目前最佳IGRT使用次數尚不得而知。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學者分別研究了8種IGRT的錐形束CT(CBCT)使用方案,分別為放療開始後0次、第1次、前3次、前5次、前7次、每周1次、第1周5次以後每周1次以及每隔1天1次。結果顯示,在無CBCT校正情況下,PTV在前後、上下、左右方向上須外放的距離分別為5.9 mm、16.9 mm和14.8 mm,最佳方案為每隔1天1次(外放距離分別為1.8 mm、2.8 mm和1.9 mm),其次的推薦方案為每周1次(外放距離分別為2.7 mm、3.9 mm和2.8 mm)。這為臨床上優化CBCT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字:ASTRO,頭頸部腫瘤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騰訊微博 更多
更多評論
//站內統計 //百度統計 //穀歌統計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