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米蘭迎來了第35屆ESMO年會,筆者有幸親臨現場感受了其濃厚的學術氣氛。在消化係統腫瘤中的非結直腸癌領域,雖然缺乏大型Ⅲ期臨床研究公布帶來的“強烈震撼”,但仍有許多探索性研究展示了一定前景。 ――張小田
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放化療+靶向藥物新輔助治療引起關注
腫瘤學家一直寄希望於新輔助放化療能夠提高食管癌根治性手術的切除率,減少術後複發及遠處轉移。今年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年會首次報告了探討食管癌新輔助放化療的FFCD9901研究結果。雖然該研究最終並未得到陽性結果,但其所納入病例為Ⅰ、Ⅱ期患者,所用化療方案[5-氟尿嘧啶(5-FU)/順鉑]也有待商榷,因此並不能就此否定新輔助放化療在局部進展期食管癌綜合治療中的意義。在本屆ESMO年會上報告的TTD-06-02/GICOR研究雖僅為Ⅱ期單組開放研究,但由於其納入人群合理,並在放化療的同時聯合了靶向藥物,從而成為今年食管癌術前新輔助放化療方麵的亮點。
該研究由西班牙臨床研究協作小組在10家研究中心內進行,納入50例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患者,臨床分期為Ⅱ、Ⅲ、ⅣA期(分別有6、29、15例),腺癌和鱗癌分別占78%和22%。全部患者先接受3周期誘導治療(IT),無進展者繼續接受同步放化療(C-CRT),後未進展的腺癌患者與未達完全緩解(CR)的鱗癌患者接受手術治療。IT方案為DCF(多西他賽+順鉑+5-FU)聯合西妥昔單抗,同時給予預防性支持治療。C-CRT期間每周給予順鉑40 mg/m2及西妥昔單抗原量維持治療,同時進行放療(總量達50.4 Gy)。經過11.9個月的中位隨訪期,92%的患者完成IT,82%完成C-CRT,54%接受了根治性手術。安全性數據顯示,3~4級毒性反應發生率為56%,其他多為非血液學毒性,基本可控製。誘導治療後的客觀有效率(ORR)和疾病控製率(DCR)分別為58%和86%,而經過同步放化療後,二者分別為54%和88%。但有15例患者獲得病理學CR,中位無進展生存(PFS)期及總生存(OS)期分別達12.2、22.9個月。研究目前仍在進行中。
該研究初步結果提示,DCF+西妥昔單抗誘導化療序貫順鉑聯合西妥昔單抗的同步放化療安全有效,有望成為局部進展期食管癌新輔助放化療的選擇,但目前得出
明確結論仍為時尚早。首先,該研究設計中未含術後輔助化療,對於部分未達降期者是否合理?而且,治療後降期情況、遠期生存數據等均有待隨訪。尤其須引起關注的是,該研究采用的化療方案為未經改良的DCF方案,雖經積極的預防性對症治療,但中性粒細胞減少性發熱的發生率仍有10%,且有1例患者發生圍手術期死亡。安全性仍為最主要的問題,在後續隨訪中須謹慎確認。同時,西妥昔單抗在上消化係統腺癌中的療效尚未得到確認,其對療效的貢獻及效價比也須進一步探討。
進展期胃癌多靶點激酶抑製劑能否成為新希望?
迄今為止,僅抗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靶向藥物在進展期HER2陽性胃癌中獲得了明確療效。因此,在本屆ESMO年會上,同時作用於VEGFR1-3、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受體(PDGFR)和KIT基因的多靶點TKI telatinib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該小樣本Ⅱ期研究探討了telatinib與卡培他濱/順鉑聯合一線治療轉移性胃或胃食管接合部腺癌的情況。34例患者中目前僅28例患者可接受首次療效評估,但ORR高達64%,DCR達93%,目前中位隨訪期僅3個月,尚無法評價主要終點PFS的數據。 3級高血壓的發生率<5%,但有6例患者發生肺栓塞、4例無症狀,還有1例患者死亡。
研究者認為,該方案可在短期內實現有效的疾病控製,患者在接受化療的同時可以持續抵抗血管生成。但由於該研究僅為小樣本Ⅱ期研究,且尚在進行中,主要研究終點亦不成熟,許多數據也有待驗證,尤其是長期應用的安全性數據還有待補充,因此須謹慎觀察以得出合理結論。
除上述兩項研究之外,會議還有關於胃癌姑息化療和輔助化療的療效預測因子、胰腺癌及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靶向藥物治療等眾多熱點。隨著ESMO會議繼續如火如荼的進行,我們期待著更多的精彩。